熊關如鐵從頭越

編輯前言

2015年的10月真可謂“多事之秋”。時值中國國慶長假,國內外重大新聞卻層出不窮,其中TPP 達成的消息深深刺激了國人的神經。一時間,圍繞TPP的話題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TPP 已然達成,TTIP談判也在推動,而這兩個重要談判都有美國主導的影子。於是,不少人便“有根有據”地揣度起了美國的“不良動機”,認為其意在孤立中國,遏製中國和平崛起。當然,這種判斷不無道理,也不乏“根據”。譬如,就在今年1月21日,奧巴馬向美國國會發表2015年國情谘文演說時,明確表示,“中國正想要給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地區確立規則”。“這會給我們的工人和商業帶來不利。我們為什麼要讓這一切發生?我們應該來書寫規則,我們應該來定義遊戲規則。”其“不良動機”可謂昭然若揭。

但是,我們認為,麵對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用“陰謀論”的思維去過度揣測他人的動機,沒有太大意義。對中國而言,最重要和關鍵的態度及行動應該是,理性、審慎、科學地研判這個新貿易協定會對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采取正確的因應之策。至為關鍵的是,中國人應該擦亮“慧眼”,激發“慧根”,認清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大勢,積極融入人類主流文明;切莫因襲“涼戰”思維,避免因嚴重誤判、舉止失措而從根本上貽害國民整體利益。

事實上,研判TPP,無論是其促進全麵而又高標準的貿易自由化的基本宗旨,還是涵蓋安全標準、技術及服務貿易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競爭政策(國企中立)、知識產權、政府采購、信息自由、爭端解決,以及有關勞工和環境保護的具體規定,基本上都是中國富民強國的既定遠期目標,是中國自身力推“包容性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公正地惠及全體國民的需要,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偉業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應有之義。無論有沒有TPP還是TTIP,也無論中國加不加入TPP甚或TTIP,中國朝向更高水平和更深程度的改革開放之弓都無回頭之矢。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TPP是對於中國發展的一種遏製和壓力,倒不如說是一種機遇和動力。它將從外部倒逼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更上層樓、更臻佳境。揆諸中國近代以來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漫漫長路,未始不是如此。19世紀下半葉,綿延幾千年的中華帝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及民主革命締造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20世紀70年代末期,是改革開放挽救了“瀕臨崩潰”的中國經濟,給中國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大道。如今,中國更有必要以當年擁抱WTO的決心、勇氣、姿態和行動來直麵TPP乃至TTIP。要相信,既然改革開放和“入世”造就了中國幾十年的高增長和繁榮,那麼,直麵並擁抱更高水準的國際貿易新規則,亦將給中國國民帶來更高水準的安寧和福祉。

曆史證明,閉關守舊則國族落後,改革開放則家國興盛。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弄潮兒勇向潮頭立。不乏創新和變革基因的中華民族完全有理由、有可能逐浪時代潮頭,成為新世紀人類文明的共融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