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設想的新變革,經受得住時間考驗嗎?
封麵文章
作者:俞雷
新嚐試,普遍在包裝後的新概念中迷失
“互聯網思維”在這一兩年甚囂塵上,加上諸多的培訓、書籍的鼓吹,一些傳統企業甚至表現出了比互聯網企業更大的狂熱,頗有一些“趕英超美”的氣概。
但理智的企業經營者會剝開這些狂熱氣氛籠罩下的迷霧,真正看到消費者習慣和市場的轉變。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互聯網轉型”真正成功的傳統企業案例。
小米?小米並非來自於傳統企業內部,而是跨界的突破者。黃太吉、馬佳佳之類的案例本身也存疑不小,是否能成功還有待驗證。
思維往往是具有前瞻性的東西,它固然可能是一條通往未來的正確道路,但是腳下的路如何厘清,這些都不能簡單地從“互聯網思維”中找到答案。
企業經營依然有它的困難之處,轉型也好、變革也罷,都需要掌握節奏。企業不是思維的試驗田,企業必須把握清晰明了的戰略並貫徹執行,才可能適應新時代的競爭需求。
有商業經驗的人其實已經認識到,不能把宣傳當成事實。
個案的“成功”,往往很多是出於融資需求、品牌傳播需求的宣傳,這些企業往往比傳統企業更擅長公關,也有更多新聞。消費者在看新聞或是傳播新聞的時候,獵奇、新鮮會占主要成分,但他們在消費的時候,又會變得更為理性。
O2O恐怕就是一例。至少在目前階段,O2O還隻是一種導購手段,但它卻幾乎被神話成了一種戰略的轉捩點,我們把本該用來做O2O技術細節的時間,都用在了無聊的O2O論壇和培訓上(傳播思維在作怪),結果企業的O2O毫無結果,卻平白無故地肥了那些並不理解O2O的培訓公司。
小米的成功,是因為他們自稱自己是一個“社會化媒體”公司,它的電商力量也很強大。但這種能力和雷軍在互聯網行業的長期浸淫有著很大關係,傳統企業又有幾個有此能力呢?
而且,從電商這些年的曆史來看,向來是“Easy Come,Easy Go”,它的持續成功依然需要時間的考驗。
當所有傳統企業都把學小米當作一種時尚的時候,可能也是小米衰敗的開始,這種興衰實則沒有企業能逃得過,無非是時間問題和底子厚薄問題。而且,當人人都是小米模式的時候,那小米當初的差異化戰略又在哪裏呢?
小米的成功可以簡單地用藍海戰略的價值曲線圖來勾勒,它的側重點在新媒體傳播、重視粉絲和造勢,輕製造和硬廣,價格定位準確,又通過“發燒友”的手法提供了一個有麵子的購買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