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波粒二象性”

卷首語

作者:王晨

根據尼爾森的數據,2007年在網上賣出的390萬數碼單曲中(大部分通過iTunes Store銷售),91%的銷量不到100次,其中24%隻賣出過1次。

2009年賣出的640萬單曲中,93%的銷量不到100次,其中27%隻賣出過1次。

2011年賣出的800萬單曲中,94%的銷量不到100次,其中32%隻賣出過1次。

那麼銷量都去哪了呢?

我們再來看統計數據:

2007年,36首單曲的銷量100萬次,占比7%;

2009年,79首單曲的銷量100萬次,占比12%;

2011年,102首單曲的銷量100萬次,占比15%;在這一年賣出的800萬單曲中,0.00001%的單曲,帶來了1/6的銷量。

是的,那些熱門單曲拿走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在這幾年中,可供購買的單曲越來越多,但是,那些銷售接近於0、根本收不回投資的單曲也越來越多了。

還記得“贏者通吃”這個詞嗎?互聯網進一步加劇了贏者通吃的局麵。

你會發現,盡管不賺錢,但是長尾單曲的數量越來越大,供應者越來越多。這是因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製作一首單曲的成本越來越低,很多音樂愛好者不在乎那點錢,也不指望賣歌養活自己,製作一首歌曲放到iTunes Store上去賣,純屬玩票。

而更應該引起關注的事實是在需求端——人們為什麼不買長尾歌曲?

因為人是社交的動物。當你去KTV聚會或招待客戶的時候,挑上一首長尾歌曲來展現你才藝的結局,將是誰也不願看到的——冷場。

互聯網在一方麵是長尾的,碎片的,另一方麵,它又是贏者通吃的。這句話看上去自相矛盾,但是就如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互聯網也具有某種“波粒二象性”。

互聯網的這種特性來自於人性的一個特征:既要特立獨行,又怕木秀於林。既要尋找身份認同,又不想為大眾所淹沒。因此他們既要追趕潮流,取得與外部世界交流溝通的談資,又要精心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自己領地的國王。

互聯網大大加強了人們個性化的能力,卻沒有改變銷售和盈利的二八法則,甚至還將這個法則進一步極端化。我們從唱片業看到的是供給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細分,但是交易卻越來越集中在長尾曲線的龍頭。人們下單的時候,對長尾視而不見,或者,他們壓根就沒機會見到。

人們都在說3D打印技術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意義,因為它打破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大規模生產才能降低成本的鐵律。可是看看唱片業這個最早被數字化、最早擺脫“規模-成本”桎梏的行業,你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商業是一門在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平衡遊戲,不是有需求,生意就能成立。互聯網的確讓這個世界更加多元了,但是那些傳統的商業鐵律,仍在死死地鉗製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