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明水的茶館(1 / 1)

午後陽光毒辣,是夏日最熱的幾天,街道上的狗兒也熱得直喘氣。明水的茶館裏,隻有幾個衣著普通的客人在外麵茶廳飲著單杯的鐵觀音。這些單杯的鐵觀音,價廉物美,是換季時那些殘存的上等鐵觀音篩下的屑茶。味道與顆粒鐵觀音無異,隻是不能久浸,浸泡久了澀味就來了。不過有的客人就喜歡浸泡得像紅茶那麼濃色的,就著午後的陽光一飲而盡,然後繼續去奔波生計。

茶館不大,隻有九十多平米,進門兩側各有五個小包廂,對著門就是形狀呈環狀的吧台兼收銀台。其它地方放了些木頭板桌和相應的圓形拙笨木椅,包廂則全都用茅草結廬而就,茅草編成的圓寬墊子零星圍著月亮:那月亮,也是張木頭板桌,跟廳中那些板桌的區別在於它更低矮些。眼光到處,茅草似乎還散發濃縮的稻香味。兼之茶廳看似隨意的懶散布局,如此,倒也襯出了包廂的雅致。茶館為茶客提供的茶品種很多,紅茶有祁門、烏龍,玫瑰花茶;綠茶的有獅峰龍井、雨前、明前,還有洞庭碧螺春綠。明水的茶館以烏龍茶為主,她是福建人,來自那有名的茶都安溪。因此在這小鎮上倒也把她的烏龍茶館開得很是起色。鎮上人的早上都是從茶館開始的,做買賣的、晨練的、早起觀光的遊客、進鎮趕早市的農民。。。都不約而同的鑽進了茶館。明水的茶館尤顯熱鬧。相識的人,不相識的人,都可以隨意地坐下,任意攀談。那鑽進雅致包廂的,多半是外來的客商和遊客,一邊泡著早茶,一邊談著生意或者天南地北的新鮮事。而坐在外麵茶廳的,往往是上了點年紀的老茶客或者早起賺生計的人,其中侃侃而談的必然是鎮上的“侃爺們”,每天都有許多“新聞”發布,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大到國計民生,小到市井故事,件件說得活靈活現,讓人不信也得信。一直到中午時分,茶館裏始終是鬧盈盈的,很少有過冷清的日子。明水臉上最經常見到的就是笑,如春風,如桃花,如陽光。她始終樂吟吟的招呼著新老茶客,不管是包廂內的,還是外麵茶廳的,從沒有過絲毫怠慢。

明水在這小鎮人緣不錯。待人待客豪爽幹練,周圍民眾都喜歡來她茶館,外來觀光客也很多,如果有不熟悉古鎮茶館的觀光客向人打聽哪有不錯的茶館,她的烏龍茶館無容置疑的當為首推。

她是在五年前的一個雨夜,坐最後一班列車到達這個濕潤多情、古樸的小鎮。這是個有著厚重曆史的地方, 明清時,這裏就是客商雲集的繁華集鎮。古樸的石板路,店鋪的舊門板,街道兩旁的老當鋪、大藥房……都構成了古鎮的從容厚醇。一到這個地方,隻第一眼,她就愛上了。在一個禮拜內,用幾萬塊盤下了一家生意慘淡的茶館,又花了八九千做了稍微的簡約改變。並把原先的“繁都茶館”名改為“烏龍老茶館”。

茶館有個小閣樓,差不多十平米,她簡單的買了張床和一張寬大矮沙發,做了自己的臥室。閣樓上最熱鬧的就是牆壁。牆壁上掛滿了她十來年來自己都覺得滿意、有感覺的攝影作品。那是一幅背景為土樓的*****模特樸真的站在土樓第三層的房間門口。目光深邃、神情深幽,似乎在無意間就能洞穿著悠遠浮動的曆史。太陽用光線把土樓和她融為一體,再分割成不均勻的大小明暗。從畫麵的明暗光線可以大致看得出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光景。透過畫麵,還可以看到無數微小的塵埃,在太陽的光柱中晃動,起舞。。。。古樸明淨的生命力躍然照片上了。

她的小閣樓地麵上鋪了張容得下兩個人並排坐在一起的草席,草席上放了兩個綿軟的咖啡色座墊。草席有座小小的根雕茶具,雕的是個鹿回頭的姿勢,鹿下方,是個凹進去的小茶盤,裏麵放置著一個安溪人泡功夫茶用的蓋杯壺,一個小小的白色廣口杯。茶具右側有個小小窗戶,窗戶外麵是一大片在時間河流裏不斷延伸的無名花,生意清淡或者晚上打佯後,她都會坐在閣樓上自斟自飲。有時望著掛在窗戶上方牆壁的那幅攝影作品和映入窗戶的一大片熱烈發著呆。沉澱的,活力的,明水的閑暇時光就在那樣的靜坐悠然中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