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小鎮曲郵位於省城東南麵一百裏。六百多戶人家除去鎮郊鄉裏的,長年居住在鎮子上的也就那麼一千五百來號人。這個方圓不足十裏地的小鎮名聲可不小。提起省城繁華的貿易,曲郵鎮的織錦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回避的。
整個曲郵鎮上幾乎家家有織錦機,織造坊遍布小鎮的每一條街道,門麵或大或小,織工或多或少,不一而定。走進這個美麗的織錦小鎮,猶如闖入畫中,各種絢爛,各色婉約,片片清麗,塊塊濃厚。在小鎮最東麵有間古老的大宅,這是間已有百年曆史的宅院,它沉靜、肅穆地屹立著,仿佛腳下的這一團團濃墨重彩與它毫無幹係。它的每一塊磚都透著古樸的清香,每一片瓦都閃耀著謎樣的光彩,每一根柱,每一級台階,哪怕是地上最不起眼的一顆小石子,都仿佛已經沉睡了百年一般,隱隱地,有些破敗地藏著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往事。這間大宅的主人家姓陳,是小鎮上最具實力的織造大戶。老陳家的織造坊規模大,機器多,織工技術好,產出的錦緞雍容華貴,美不可言。聽說老太後年輕的時候,曾經欽點老陳家的妝花如意錦緞,並稱讚和官家織造局織造的比起來,毫不遜色,是世間難得一見的珍品。
老陳家由此發跡,買賣越做越紅火,當時全國各地都能見到老陳家的織錦,傳到陳老太太的夫君陳老先生這輩已是第四代。幾十年前,紅巾軍進城,流寇肆虐,織造坊的廠房機器被毀了不少,第三代傳人也就是陳老先生的父親也在那場暴亂中不幸去世。幾十年過去了,世道與從前相比又翻了個樣子,現如今像織錦這種奢侈的東西,已經很少有人能買得起了,老陳家的買賣也一落千丈,雇工從最多時候的兩百來號人銳減到了現在的四十人,這裏麵還包括了各類雜役。
陳老太太如今已快六十歲了,自上一輩開始陳家一直是單傳,陳老先生是獨子,娶了陳老太太後得一子陳知孝與一女陳知恩,陳老先生走得早,留下陳老太太一個人擔起整個陳家。兒子知孝從小就聰明懂事,聽陳老太太的吩咐早早便成了親,一胎得子,取名陳泰安,可陳知孝不久就病死了,據說得的是跟他父親陳老先生一樣的頑疾。女兒陳知恩年近三十,仍然待字閨中。於是這陳泰安便成了老陳家唯一的希望,也是陳老太太心頭的寶貝金疙瘩。
陳老太太出生在省城一個富貴人家,自嫁給陳老先生之後,一直恪守婦德,持家有方。陳老太太二十來歲就守寡,辛辛苦苦地操持著整份兒家業,這曲郵鎮鄉裏鄉親的提起陳老太太,沒一個不豎大拇指的。且不說老陳家,就是這整個曲郵小鎮,能有今日的富足之景,陳老太太算不上居功至偉,也得是功不可沒。現如今陳老太太最大的心願便是將唯一的金孫陳泰安培養成才,繼承家業,將祖傳的織錦買賣發揚光大,重現老陳家昔日的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