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梁啟超(1873~1929年),中國現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
幼年即學,並表現出良好的天賦。早先研習訓詁之學,17歲參加科舉,中舉人。1890年赴京會試,未中。回粵路經上海,得讀《瀛環誌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從師於康有為。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此期間,先後創辦過《萬國公報》、《時務報》、《知新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多種報刊,發表大量政論文字,足為現代新聞及政論之鼻祖。“辛亥革命”爆發後,歸國,與袁世凱合作,組建進步黨,與孫中山的國民黨抗衡,並出任袁政府的司法總長。
1915年底,梁啟超與學生蔡鍔策劃武力反對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財政總長及鹽務總署督辦,1917年辭職。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考察,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認為西方文明已經陷入危機,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1920年以後,脫離政治,專心學術研究,於文、史、哲諸方麵多有著述,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範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6年,因疑患尿毒症,卻由醫療失誤,被切除健康的右腎,自謂“白丟了一個好腰子”。1929年病逝。平生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包括影響後世深遠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少年中國說》。
梁啟超先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言論氣勢磅礴、縱橫開合,既有古典策論的大氣,也廣博西學的視野,言篤實,理崇密,並日漸理性與科學,筆端字字句句閃爍炙熱的感情,見智見性,常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梁啟超童年即表現出極高的文科天賦,十七歲科舉考中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