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2歲的農村青年,帶著剛剛獲得的技能文憑,乘了兩天兩夜的火車,來到了東莞,在機器旁邊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與此同時,另一個22歲的大學生,抱著自己厚厚的簡曆和大學文憑,擠入大城市的招聘會中,希望能在城市中找到體麵的工作,理想的生活。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30年前,又延續到了現在。
每年有1.5億的農民湧入城市,有1億人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每年有630萬大學生麵臨就業抉擇,在生活的壓力下有的被稱為“蟻族”。這些人口的重新分布及分散舉足輕重,他們自身的奮鬥會將城市文明、現代工業的文明傳播到各個地方。但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對生活的觀念與希望都與過去截然不同。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國的變化。“城市改變生活”——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揭示了這一變化的根源。但是在世博館裏,仍然為農村留下了一席之地,寧波的滕頭村,作為世界唯一的鄉村參展建館,用的是當今世界最時髦的低碳生態技術,他們的口號是“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改變正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南方的城市因為“民工荒”,要發動政府所有的公務員去鄉下“招工”。而北方的城市則不再一窩蜂地跑到南方去“招商”,轉而開始尋找發展“低碳”經濟之路。年輕的大學生們在考慮逃離“北上廣”,還是繼續“蝸居”;官員們在極力倡導經濟轉型,並開始抨擊連他們都無法承受的高房價。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一個月內三次就人的“尊嚴”表達了自己的關注,總理對於“尊嚴”的解釋是:一是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都賦予自由和權利。無論是什麼人在法律麵前,都享有平等。二是國家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三是整個社會的全麵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麵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
平等、自由、全麵的發展,並不意味著簡單地重複憲法賦予公民的人權,而是關注到了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人性光輝,當決策者的目光不止停留於經濟轉型,而開始關注社會轉型,關注個人的轉型,這個國家的轉折才剛剛開始。
國家轉型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在這個工程的底部,則是個人的轉型。
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幸福,不僅取決於自己的奮鬥,更有賴於社會的公平調節與人文關照。戶籍、教育、醫療、就業、保障,那些現實存在的壁壘,是平等、自由、全麵發展必須破除的對象。極其複雜的利益博弈和社會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措施。所以我們要創造的不僅是社會財富,更重要的是確立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平等的社會法則,創造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全麵發展的社會環境。
新的技術,新的生活和新的傳播方式正在改變舊有的社會結構,當新生代們開始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意願時,這種改變迫在眉睫。讓每一個人都能平等、自由、全麵的發展,才能構成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基石。當個人的轉型得以使整個社會形成新的價值觀和社會準則時,才有可能打開未來世界的新潛力,才有可能將中國的轉型推向真正的現代化。
我們要創造的不僅是社會財富,更重要的,是確立讓每一個公民都可以平等的社會法則,創造讓每一個公民都可以自由選擇、全麵發展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