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1978~2008年),不僅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而且使中國躋身於世界經濟大國之列。中國作為經濟大國,與其他經濟大國相比,有著獨一無二的“中國式”經濟特征,這種經濟特征具體表現為中國的“兩大”國情。所謂中國“兩大”國情是指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年)後的中國成為全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有資產數額最大”、“國有經濟比重最大”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改製及國有資產的部分退出,但是從1978年至2008年,國有資產仍然實現了約38倍的增長;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改製的同時,政府鼓勵並支持發展非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比重有所下降,從1978年至1998年間的國有經濟比重曾一度下降較快,但是,到2008年年底,國有經濟的綜合比重仍在68%以上。對於“國有經濟比重最大”的國情,由於統計口徑差異,存在很大分歧,需要強調兩點:其一,非國有經濟占比重較大的主要是兩個領域,一是輕工業製造業,約占比79%,二是日常生活服務業,包括餐飲、酒店、娛樂、健身、零售等,約占比92%;其二,國有經濟在五大領域占有絕對高的比例,一是石油、石化、煤炭、電信、電網、發電、鋼鐵、造船、航天、軍工等,二是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三是城市公用事業如供水、供氣、供熱、園林綠化、垃圾焚燒、汙水處理、公交、地鐵等,四是銀行、保險、證券及報紙雜誌出版、電影、電視廣播等,五是文教及衛生醫療等,國有資本在這些領域占比90%以上。國有資本控製的領域,不僅企業資產規模大、產值大,而且影響力大。如果不考慮政府對絕大多數資源的集中控製及國有企業的壟斷,“國有資產數額最大”、“國有經濟比重最大”的中國“兩大”國情,標誌著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國有企業有了更大的成長及發展。

在由經營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資源性國有資產及金融性國有資產所構成的龐大國有資產體係中,經營性國有資產居於最重要的位置,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從目前各類國有資產的現狀看,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價值效應最高,其對國內、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最大。與此相適應,承載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最重要載體——央企(隸屬中央政府本級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國內、國際最賺錢的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及國企尤其央企,越來越被社會公眾所關注,也越來越被全世界所關注。在某種意義上,全世界不僅關注中國經營性國有資產及國企尤其央企的賺錢效應,更關注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國企尤其央企的真正公平競爭。因此,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及國有企業的繼續發展,麵臨著如何解決諸多深層次的體製問題及經濟社會問題。

第一,國資管理專業人才尤其是細分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問題

從中國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專業設置及學位點設置看,國有資產管理專業、國有資產管理相對應的學位點幾乎是空白。但是,中國卻是全世界“國有資產數額最大”、“國有經濟比重最大”的國家,中國龐大的國有資產運營嚴重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可以說,在各類專業人才構成中,國有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缺口最大。正是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了國有資產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日趨嚴重,與此相適應,許多政府官員越來越多地控製國有資產。中國的大學及高等教育,在模仿西方國家專業設置及學位點設置的同時,也應多少關注一下中國國情,考慮圍繞國有資產管理設置一些相關專業及學位點。當然,國有資產管理強調政策性及操作性,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完全依賴大學。可以考慮,政學研結合,政府、高校、研究機構聯合培養國有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專業人才培養中,細分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更重要,要想方設法培養一些國資與土地、國資與金融、國資與證券、國資與財務、國資與財政、國資與資源開發、國資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方麵的細分專業人才。細分專業人才的培養,既強調專業素養,也強調政策素養。隻有不斷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才能逐漸弱化國有資產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實現國有資產的專業化管理,真正提高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