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絮語

當我修訂十年前出版的這本書時,我想,許多年輕人的智庫也許沒有郭沫若了,甚而至於連魯迅也被淡忘了。在文學商業化的大潮中,進入他們視線並給他們以強刺激的,是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形形色色的自我擴張和頹放……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還有許多年輕人並沒有拒絕“五四”以來優秀的傳統文化,他們從優秀作家的經典作品中獲得了民族性的審美愉悅。《阿Q正傳》給他們以強大的震撼力,魯迅所揭示的中國國民精神的劣根性與惰性,引發了他們的思考與反省。巴金的《家》,讓青年讀者重溫中國曆史,看到了封建大家族家長製的酷虐及其崩潰的曆史必然性。曹禺的話劇《雷雨》所展示的驚心動魄的一幕,使當今青年觀眾難以置信,中國封建倫理道德竟如此殘暴與虛偽,以及弱勢群體掙紮的無奈……

郭沫若奉獻給我們的,是他的自由體新詩和新型的曆史話劇。人們之所以稱頌《女神》開一代詩風,是因為它藝術地再現了“五四”的時代精神——追求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精神。女神之再生,意味著中華民族的新生。“地球,我的母親!/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懷中的兒來搖醒,/我現在正在你背上匍行。”詩人對地球母親的禮讚,其實就是對“五四”黎明的禮讚。詩集《女神》問世迄今近百年了,然而遙遠並不陌生,它的藝術魅力仍然吐露著芬芳。至於郭沫若的曆史劇,如《屈原》、《虎符》、《蔡文姬》,至今仍活躍在話劇舞台上;《蔡文姬》甚至成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的保留劇目。這些劇作具有濃鬱的抒情的散文詩的韻味,它給人們以或悲或喜的充分的美感享受。

當今多數年輕人既然不拒絕“五四”以來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想大概也不會拒絕郭沫若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我們把郭沫若作為曆史人物進行評論時,既肯定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也不諱言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存在的缺點、弱點和局限;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不斷調整的時空生存和寫作,這些缺點和錯誤,尤為明顯。

我在長期從事郭沫若研究中,力求實事求是地對這位集文學、曆史學、古文字學於一身的大家作出曆史的、客觀的評價。在這本簡傳中,讀者從第九、十、十一章中,不難發現,我對傳主的直率的批評。至於這些批評是否得當、公允,有待於讀者的指正。

作者

2008年8月20日於北京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