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呐,又名喇叭,英文名稱souna 小嗩呐稱海笛。嗩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呐雖有八孔,(sua音譯),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呐演奏的繪畫,最晚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嗩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在台灣民間稱鼓吹,廣東地區將稱為“八音”。在中國廣泛流傳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呐,樂器的一種,16世紀在中國的民間流傳。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
2 基本簡介編輯
嗩呐,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由波斯傳入(sua音譯),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呐演奏的繪畫,最早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嗩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也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在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呐發音高亢、嘹亮,過去曾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地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3 曆史起源編輯
最初的嗩呐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呐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ā的音譯。嗩呐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曾譯作“鎖呐”、“銷呐”、“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關於嗩呐的起源,一說,三世紀新疆拜城柯爾克茲石窟(約265-420)的壁畫上已有演奏嗩呐的樂伎的形象。另一說,金元時期傳入中原,也稱“嗩叭”、“號笛”。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嗩呐史料始見於明代。明·王圻《三才圖會》:“鎖奈,其製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清代嗩呐在宮廷被列入回部樂,也用於大駕鹵簿。因兩端都用銅製,又稱“金口角”。後衍生出大嗩呐、中嗩呐和小嗩呐等形製。各民族,各地區的雙簧類樂器的形體大小不一,名稱也各異。形體相對較小的稱“海笛”。自緬甸傳入的較大的稱“聶兜薑”。西藏佛教所用嗩呐,也稱“得梨”。嗩呐音量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適於表現熱烈歡快的音樂風格,但不少民間藝人也能用雙唇壓緊哨片,控製氣息,吹出柔潤的弱音(也稱“簫音”)來表現抒情或悲哀的情緒。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呐的記載: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呐已在中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呐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誌》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呐。”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仕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得水盡鵝飛罷。”明代後期,嗩呐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呐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呐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呐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中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呐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