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認真加強對企業關鍵性人物的研究,確定關鍵性人物的特征。為此,首先必須盡可能深入、全麵地了解企業的結構、組織和職能。然後確定關鍵性人物在該企業中的作用,確定他在該企業的生產、營銷、人事、行政和財務部門的地位及其影響。
二是衡量關鍵性人物的價值,分析失去關鍵性人物的各種影響。失去關鍵性人物的影響,可以用由此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來衡量。
三是預演失去關鍵性人物可能出現的各種後果。通過預演和對後果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企業內部存在的許多問題,如管理人員分工不明確、安全措施放鬆、內部爭權奪利等。
四是根據前麵的結果,經理人應采取預防措施來保證企業的安全和發展。所謂預防措施,主要是指改變關鍵性人物所負的責任,將他的責任進行簡單再分配,並盡早培養關鍵性人物的接班人。如果需要的話,甚至可以對企業的組織機構和最高管理層人員的職務進行全麵的改組,以適應預防和處理危機的需要。
五是在預防措施的基礎上,再製訂一項生存計劃。即使預防措施很好,生存計劃對企業來講也是必需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企業能否安然渡過失去關鍵性人物的危機。
生存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根據關鍵性人物的價值和失去他可能造成的損失,事先準備好一筆資金,以應付各種急需資金的緊急情況;製訂與新聞媒介進行聯絡的應急計劃,從而能在關鍵時刻加強對外宣傳、維護企業的聲望;製訂管理層對危機的應對計劃,以使在失去關鍵人物時,管理層仍能夠應付自如,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明確關鍵性人物的接班人,以避免出現群龍無首、混亂不堪的局麵。
因此,對企業來講,製訂一項生存計劃,將是渡過難關的最佳舉措。一般而言,做好了以上準備,當失去關鍵性人物時,企業就不會陷於手足無措的局麵,從而增強了企業對意外情況、複雜情況的應變能力,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同時,經理人在運用危機管理解決形象危機時,要把握好兩點。第一,要及時控製社會輿論,不管這些輿論是否屬實,都必須把危機的影響麵控製在最小的範圍內。
第二,在控製住輿論後,就應迅速組織人員查清危機發生的原因,要麼針對社會公眾的誤解、人為的破壞,真誠、坦率地作出解釋,澄清事實真相,以盡快扭轉局勢;要麼針對企業內部不良因素,誠懇地向內部公眾和外部社會公眾致歉,承諾針對不良之處加強管理,以求得社會公眾的諒解,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盡快重振企業的聲譽。
危機謀略2:臨危不亂,置之死地而後生
臨危不亂,本意是指麵臨危險卻沉著冷靜、機智應對。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主動斷絕後路,將自己置於生死邊緣,進行殊死奮戰,從而贏得新生的謀略。這兩種表現都是有著豐富經驗、過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領導者所具備的。實踐中,也是成功經理人所應該追求的。
1臨危不亂方顯過人素質
“臨危不亂”就是在危機麵前,避免盲目亂動,深存實力,不要驚動敵方。有豐富經驗、過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領導者,當麵對危急局麵時,都會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以高度的鎮定、冷靜地分析形勢,然後聰明應對。
對於這種應對表現,今天的經理人可以通過古人的處事態度來借鑒。
唐憲宗時期,裴度任中書令的職位。某天,手下人慌慌張張地跑來向他報告說官印不見了。為官的丟了大印,乃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可是裴度聽了報告之後表情未有半點驚慌,隻是點頭表示知道了。然後,他告誡左右的人說:“這件事千萬不要張揚,就當作沒有丟印一樣。”
手下人看裴中書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驚慌失措,均感疑惑,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樣想的。而更令周圍的人吃驚的是,裴度隨後就像完全忘掉了這件事一樣。
當晚,他竟然在府中大宴賓客,和眾人飲酒取樂,十分逍遙自在。就在酒至半酣時,有人發現大印又被放回原處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報告這一喜訊,而他依然滿不在乎,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丟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飲十分暢快,直到盡興方才罷宴,然後各自安然歇息。同時,手下的人始終不能揣測裴中書為什麼能如此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