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遷居台灣與執教香港 二、 初到台灣(2 / 2)

泰雅人載歌載舞歡迎客人,拿出結婚儀式上用的雙杯來敬酒。董作賓不喝酒,李濟喝得也很少,就敬勸幾個年輕人,男主人敬過了女主人來敬。搞田野發掘的一般都能喝酒,還懂得喝酒竅門,結果主人都醉倒了,他們幾個反而沒事。石璋如回憶說:“作田野就不怕喝酒,而我自從四川喝瀘州大曲大醉,已經許久不碰酒以免誤事,這時作田野倒無顧忌,所以喝多了一點。”第二天開始了工作,重點對泰雅人的衣食住行等風俗民情進行調查,經過一段努力,完成了《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

與此同時,原班人馬又加上考古組的高去尋、潘慤等人,在南投的大馬璘、洞角,台中的鐵砧山、營埔,台南的六甲頂,高雄的半屏山,士林的唭裏岸,淡水的江頭,台北的圓山等古文化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他們的工作,得到台灣民眾的關注、歡迎與支持,林氏學田就提供經費讓發掘大馬璘遺址,星期天休息日還帶他們遊覽日月潭。圓山遺址的發掘,也是與台北文獻會合作進行。圓山離台北近,發掘規模也較大,記者消息靈通就天天跑工地。董作賓鑒於當年在山東滕縣發掘時有山東大學學生參與,學生下筆快,這邊發掘整理還沒有完畢,那邊報紙上報告就先出來了。就與記者商量達成協議,定期向他們報告情況,不要天天來工地。

調查發掘發現了古居住和墓葬遺址,獲得了石斧、石鐮和陶片等大量遺物,這就確認了文化堆積的層次,給以後整個台灣地區史前文化年代學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發掘和研究,董作賓和同事們充分認識到,從中國曆史早期的發展和文物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台灣與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曆史淵源,正如石璋如所說:“台灣這個寶島,至少在它的西海岸部分,當先史時代已與大陸有關係了。”

董作賓還承擔著《大陸雜誌》《“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和《“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的編輯任務。1950年7月,“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倡議創辦《大陸雜誌》,聘請董作賓為發行人,也就是主持人,號召學術界“本著學術至上的原則,來表達學術的意義”。董在創刊號進一步強調說明:“為了不能忘掉祖國的光榮,為了延續這不絕如縷的學術命脈,為了搶救這勢將中斷的文化係統,為了保護這橫遭摧毀的曆史真跡,才決《大陸雜誌》

定了創辦這一刊物。”要求它成為中外各項學術研究的縮影,“希望它有:參天的古木,如翠柏蒼鬆;應時的芳卉,如春蘭秋菊。我們固然要愛護那唐梅、漢檜,同時也培植些洋槐、番蓮。更希望那桑麻遍野,桃李滿園,麥浪翻風,禾黍油油。”(《大陸雜誌》發刊詞)從第一卷起一直編到第二十七卷第九期(1963年11月15日出版),即董作賓去世前一周止。董作賓、傅斯年、李濟、李方桂、石璋如、趙元任等史語所同仁和海內外著名學者都為《大陸雜誌》撰稿,使其成為國際學術界極有影響的刊物。《大陸雜誌》在台灣發行五十二年,是台灣地區發行時間最長的刊物之一,於2002年停刊。最後一任發行人是許倬雲,主編是杜正勝。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是台大的學報,雖然名譽主編為校長傅斯年,實際為董作賓負責。該刊擔負著在學術領域內清除日本五十年殖民主義的影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董負責編務外,還和史語所的同仁一道為其撰稿,他的《湯盤與商三戈》,李濟的《中國古器物學的新基礎》,淩純聲的《記本校二銅鼓兼論銅鼓的起源及其分布》等,都是首先在《“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上發表的。

當時的董作賓五十六歲,應當說還是年富力強的。他精神矍鑠,忘我工作,身上的擔子仍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