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年殷墟發掘(下) 五、YH127甲骨坑——打破紀錄的一個奇跡(2 / 3)

昨電想已寓目矣。新獲甲骨之完整,誠自有甲骨文發現以來未嚐有矣。且為數之夥(多),殆無法估計。第一批千餘版已於昨日運城,繼續出土的龜版積疊有序。是蓋有意之埋藏,且有人為守,當即貞人歟?同仁昨日工作,石、李、王、高四君已兩夜未睡。夜即守坑旁,毫無倦怠,精神上至為興奮。生雖未能參加工作,然亦有過度狂喜,竟亦兩夜未眠矣。

現用起花土方法,整個起出,以免本身秩序淩亂。下層是否還有,尚不敢知。昨夜找木匠連夜趕赴工地,今日能否作完尚不可知。

裝箱工作即將完畢,均百箱。生連日忙迫異常,故未能作詳函。現以奉聞,敬請研安。

生潘愨

6月15日晨六時,董作賓看信後連連說:“哎呀,真了不起呀,都怨我早回來幾天!”和大家商量後也完全讚同整體搬遷室內清理的辦法,李濟要到四川辦事,就繞道安陽看看現場。 YH127甲骨文裝箱起運的情況安陽發掘組的全體工作人員緊張地工作四晝夜,將甲骨坑連泥土整體挖出,用厚木板做了一個高一米,長寬各一點七米的大木箱罩上,周邊填土搗實又用鐵絲牢牢加固,取運準備就緒。石璋如請來董作賓的好友葬儀社的李紹虞幫忙來抬運,用工人七十名,杠子都壓斷了也沒抬出來。這時有土匪打起了甲骨的主意,當時考古隊員、工人和軍警都留宿工地現場,一天晚上一個工人從家回工地,發現有生人鬼鬼祟祟地窺視工地,就告訴給石璋如,石讓大家小心提高警惕。當夜土匪在附近開了幾槍,希望大家害怕躲避好乘機來搶,埋伏在附近的軍警開槍還擊,打跑了土匪。石璋如不敢怠慢,趕緊找人換了結實的榆木杠子才慢慢抬出來,又費了二天時間,由小屯村北發掘地點運到安陽火車站。

對比1991年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H3甲骨坑的出土,大小形式與YH127甲骨坑都差不多,也是整體搬運作室內發掘,用機械化作業僅僅幾個小時就完成任務。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一曼和同事到台北參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活動,石璋如感慨地對主持花東H3甲骨坑發掘的劉一曼女士說:“H3坑太幸福了,YH127太痛苦了!”

當時火車在鄭州、徐州和過江都要倒車,經與鐵路部門交涉,同意撥專車運送,但要考古組自己找人裝車。裝車後貼上封條,由李景聃、魏善臣負責押運。由於箱子太重,重量又集中,車到徐州曾壓壞了車軸,修好後繼續南行。7月12日始運到南京,存放在雞鳴寺下曆史語言研究所圖書館一樓大廳。

殷墟發掘早已引起國內外的重視,這次YH127坑甲骨的重大發現更引起了轟動,當時英國的《倫敦插圖新聞報》YH127甲骨文堆積模型

等和國內的一些報刊都作了報道。在安陽發掘現場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都一睹為快。運至南京後前來參觀的各界人士也是絡繹不絕,身為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也附會儒雅前去“視察指導”,卻不懂裝懂,說整個坑埋的是一個好大的龜,多少年後還成為人們的笑料。

石璋如回憶說:“箱子到南京之後,董作賓、梁思永、胡厚宣等弄甲骨的先生就很急著看甲骨,看後覺得內容的確很豐富。”為了紀念這次重大發現,永久保留甲骨文在地下埋藏的情況,董作賓請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用大理石按原大的四分之一雕刻成YH127甲骨堆積模型。模型下方鐫刻銘文:中華民國25年6月12日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安陽發掘團第十三次工作在小屯村北地C區灰土坑一二七發現之龜版堆積層距地麵三·五至四·三公尺東南隅約四分之一倒置模型

院長蔡元培所長傅斯年組主任李濟

田野發掘工作者郭寶鈞石璋如李景聃王湘高去尋尹煥章潘愨魏善臣

室內工作者董作賓梁思永胡福林李光宇楊延賓關德儒李連春

石工劉作梅

雕工起8月10日訖9月9日完成。

按照模型鐫刻的名單,室內發掘的人員有七人,實際工作隻有董作賓、胡厚宣、關德儒、魏善臣幾個。在董作賓的指導下,由胡厚宣帶領經驗豐富的技工關德儒、魏善臣進行工作。

董作賓觀察注意到,YH127甲骨的堆積,甲骨正麵即有文字的一麵都是向下的。為了保護文字和發掘的方便,在工作室中將整個堆積翻轉過來,使甲骨正麵向上。室內發掘不受外界環境條件的限製,工作人員可以認真細致地剝取分離、登記編號、記錄裝盒,石璋如回憶說:“董先生他們比我們做得仔細,去掉箱子之後便用透明紙貼在龜版YH127甲骨文的整理,第一步編號,前側影胡厚宣,對麵高去尋上用筆拓畫,先照相再繪圖,繪圖後再在圖上龜版上進行臨時性編號,一層一層的畫,一層一層的啟,不像我們在田野麵臨的時間壓力。他們還可以開著電扇慢慢地作,與田野差得太多了,所以說南京也做過田野發掘,是‘室內的田野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