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換湯還是換藥——從一家企業的N次走馬換將說起(1)(1 / 3)

第一節 從一路凱歌邁向四麵楚歌

1956年,蔣文正出生在蔣介石故鄉浙江奉化的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期的蔣文正學習優異、積極活潑,擔任當時學校的紅衛兵中隊長。1972年,十六歲的蔣文正初中畢業,遂從奉化城中學回鄉任人民公社的宣傳委員。蔣文正年輕氣盛,二十一歲時因與一位村霸的打架時捅了對方一刀而被判刑兩年。1980年,出獄後的蔣文正進入奉化某鄉鎮企業擔任銷售員,兩年後,憑著一股過人的靈氣與銳氣升任銷售科長,1986年,三十歲的蔣文正辭去銷售科長工作,創辦一家私人貿易公司,經銷電路係統控製器。曆經五年發展,1991年7月1日,已擁有200萬資本的蔣文正創辦的“寧波市A電器發展有限公司”在奉化正式開業。

公司生產市場新產品“電路係統控製器”,出乎創業者意料,企業初創竟一炮而紅,1992年營業額就達到1000萬,純利潤100萬。緊接著,在1993到1995年的三年時間裏,企業一路高歌猛進,市場規模一再擴大,員工數量從最初的60人猛增到300人,1995年銷售額達到6000萬元。由於行業市場的上升趨勢和蔣文正的天賦,A公司在未經曆什麼波折的情況下從一個家庭作坊發展成為一家初具規模的正規企業,公司購置了地皮,新建了廠房,汽車從最初處的一台增加到五台,產品暢銷全國二十五個省份。蔣文正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個體戶一躍而成一位在當地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企業家。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同類廠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企業銷售額迅速下跌,從1995年的6000萬元下降1996年的2000萬元,員工從300人下降到120人,企業如同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小舟,隨時都有翻沉的危險。

四十歲的蔣文正對自己多年的朋友吳敬之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帆風順五年之後,企業會突然如此弱不禁風、不堪一擊?”

吳敬之回答說:“原因很簡單,A公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在技術、性能,價格、質量方麵比起同行業企業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別人有的你有,別人沒有的你也沒有,一旦市場環境變化,必然走下坡路。”

吳敬之是寧波一家企業獵頭公司的老板,四十三歲,浙江紹興人,足智多謀、雄才大略,人稱“吳師爺”,由於與蔣文正有二十年的私交,A公司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腳步都摻加有他的智慧。

天無絕人之路,正在此時,上海複旦大學退休教授曾雪清到寧波尋找科研成果合作廠家,經“吳師爺”介紹,曾雪清教授與蔣正文坐在了一起。

曾雪清教授曆經五年時間,借鑒國外同類產品特點,結合中國市場現狀,研發出“智能電路係統控製器”,並獲得國家高新科技成果項目獎勵。相對於市場傳統產品,智能型新產品在技術、性能,價格、質量等方麵都有革命性的飛躍。曾雪清教授與蔣正文一拍即合,曾雪清采用技術入股的方式介入“智能電路係統控製器”的生產項目,全麵提供研發成果和後續技術創新。

為解決新項目資金短缺的問題,蔣文正引進兩位新股東,一位是自己的堂兄蔣旭東,一位是自己的妻弟蔡牧,兩位新股東為企業注入500萬資金,為瀕臨絕境的A公司注入一劑強心針。蔣旭東原為寧波某廠家駐廣州辦事處銷售經理,因事業不順剛返回寧波,進入A公司任營銷部經理;蔡牧原在寧波一家集體企業任辦公室主任,企業倒閉後自謀發展,事業幾經挫折始終無甚起色,進入A公司擔任行政部經理。A公司成立董事會,蔣文正股份占65%,蔣旭東股份占15%,蔡牧股份占10%,曾雪清股份占10%,蔣文正為董事長兼總經理,董事成員為蔣旭東、蔡牧、曾雪清。曾雪清兼任技術部經理。

1996年6月,“智能電路係統控製器”終於生產出來,並開始投放市場,但是,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雖然新產品比傳統產品具有諸多優勢,但是,傳統產品價格為300元左右,而新產品價格為700元左右,用戶普遍難以接受,營銷部經理蔣旭東在進行市場推廣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90%的客戶根本不接受“智能電路係統控製器”,10%的客戶表示可以一試,但價格必須大幅度降低。於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了麵前:一方麵,企業為了“智能電路係統控製器”的投產花巨資購置了一批設備,又增加了大量員工,每月都需要支付大筆工資,而新產品需要全新的材料,支付供應商貨款又是一筆巨額開支。另一方麵,新產品問世後長期躺在倉庫裏無法回收資金,企業現金流隻出不進,蔣文正每天都麵臨兩大難題:無錢支付供應商貨款,無錢支付工人工資。

為了避免資金鏈斷裂,蔣文正一方麵敦促蔣旭東加大銷售力度盡快回籠資金,另一方麵向銀行大舉貸款,而貸款需要抵押,蔣文正、蔣旭東、蔡牧便把自己家的房產、汽車全部押上,把親戚的房產和車輛也抵押進去。即便如此仍緩解不了資金壓力,企業大量日常開支仍然朝不保夕。如果說供應商貨款還可以拖欠一下的話,那麼,工人工資則無法拖欠,隻要拖欠工資工人就會馬上離開,而工人一旦離開生產就會停頓下來。最讓三位股東頭痛的就是每月發工資的時候,為了籌錢給工人發工資,每月中旬都要東拚西湊,借東家還西家,如果使出渾身解數仍然湊不齊錢,就隻好變賣自己的家產,1996年下半年,蔣文正把自己家中的所有值錢物品全部賣掉,把妻子的珠寶首飾也全部變賣,蔣旭東甚至動員兒子把過年得到的紅包錢也拿出來給工人發工資。公司資金鏈就如同一條瀕臨斷流的小溪,眼看已經幹枯,突然又流淌下來一股清泉,當清泉流過之後,河床又綻開一道道幹枯的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