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抽檢情況總體良好
安全
為科學反映上海市食品安全總體狀況和趨勢,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上海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由2011年的115家擴展到2012年的150家,食品供應主渠道覆蓋麵由2011年的75%提高到2012年的80%以上。每月對29大類食品700多項(含540項農藥)汙染物開展連續性監測。
2012年上海市對市售食品中化學汙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寄生蟲和食源性病毒進行了風險監測。監測項目為700多個,監測項次數為255 047,將化學汙染物和有害因素風險監測分為I類、Ⅱ類和Ⅲ類食品。其中I類為市民每日消費或消費量大、風險較高的食品,每月監測;II類為市民經常消費或消費量中等、風險一般的食品,每季度監測;III類為市民消費量相對較低、風險較低的食品,每半年監測。
一、化學汙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
共監測6 646件食品,237 964項次,食品總體合格率為92.6%。
監測發現的主要問題:1.雞鴨肉樣品中檢出禁用抗生素(喹乙醇代謝物和呋喃唑酮代謝物),豬肉及內髒中檢出總磺胺不合格等;2.牛羊肉中檢出“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3.水產品中硝基呋喃類藥物代謝物、隱性孔雀石綠等漁藥的檢出率仍然較高;4.海產貝類中檢出麻痹性貝類毒和腹瀉型貝類毒素;5.蛋及蛋製品中檢出總磺胺不合格,檢出禁用獸藥氯黴素;6.蔬菜和水果中檢出禁用農藥克百威和限用農藥毒死蜱和多菌靈等,不合格樣品中的農藥殘留總體上屬微量水平;7.茶葉中檢出禁用農藥三氯殺蟎醇、甲基異柳磷 、氟蟲腈、滅多威等;8.油條製品中鋁不合格率較高;9.部分學生盒飯能量、脂肪或蛋白質指標不達標;10.熟食鹵味中亞硝酸鹽、誘惑紅等添加劑超標,不合格樣品中的添加劑超標量總體上屬微量水平;11.熟食鹵味和盒飯(桶飯)等食品中檢出指示菌超標,尤其在夏秋季節更為突出;12.部分即食食品和食品原料中檢出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二、食源性致病菌風險監測
檢出食源性致病菌的食品包括:生禽畜肉(10.6%)、菜肴(8.1%)、熟製米麵製品(4.7%)、非生食水產品(4.6%)、肉製品(4.1%)、生食動物性水產品(2.8%)、速凍米麵製品(1.1%)和焙烤食品(0.4%)。
發現的主要問題:1.禽畜肉中檢出沙門氏菌(6.1%),2.熟製米麵製品中檢出蠟樣芽孢杆菌(5.4%),3.禽畜肉中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5.1%),4.菜肴中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4.8%)和單增李斯特菌(3.0%),5.肉製品中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2.8%),6.非生食水產品中檢出副溶血性弧菌(2.6%),7.生食水產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1.3%)和副溶血性弧菌(0.7%)等。
在即食食品中檢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說明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存在交叉汙染或未燒熟煮透等情況,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在食品原料中檢出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主要是由於一些致病菌本身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此外,也可能是由於禽畜肉在屠宰時受到了其腸道中的細菌汙染。
三、食源性致病寄生蟲監測
檢出致病寄生蟲的食品包括生食水產品(1.5%)、海水類水產品(35.0%)、淡水類水產品(14.3%)、豬肉及內髒(14.3%)和牛羊肉(14.3%)。
發現的主要問題:1.生食水產品(海水魚)中檢出異尖線蟲Ш期幼蟲(3.1%),2.黃鱔、泥鰍等淡水產品中檢出棘頭蟲、棘顎口線蟲Ш期幼蟲等寄生蟲(14.3%),3.海水類水產品中檢出異尖線蟲Ш期幼蟲(35.0%),4.生畜肉中檢出弓形蟲(14.3%)。
四、食源性病毒風險監測
食品中病毒總體檢出率為0%,與近年上海市市售食品中病毒監測結果相同。
針對風險監測中發現的問題,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時向相關監管部門提出風險管理建議,向社會發布風險預警或消費提示。對於風險監測中發現的高風險食品,通過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及時通報相關責任部門或食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