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會兒,進來了一位麵龐發瘦的,黑發中參雜了許多白發的中老年講師。她有二十多年的大學講學經曆,親自教過的學子數千上萬。在北清大學屬有很高威望,學生們愛聽她的講課。她今天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課題?
“同學們好,請大家找好位置安靜下來。我是王老師。今天的公開課題是……”王老師戴著無線藍牙話筒說著轉身,拿上筆筒在黑板上:“人口紅利”四個大字,“今天的課題是人口紅利。”
鄧一清聽到課題來興趣了。人口紅利很普通的問題,卻沒有人認真分析過研究過,隻是表麵上專家學者拿來說經濟問題。我們學金融的當然第一條件要認清楚世界,認清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口紅利。它是門大學問。
“同學們,現在是二十二世紀,世界人口達到了一百二十多億。超大國美國人口超過了十億,印度作為第二大人口大國,人口超越了十五億人,第一人口大國我國人口在去年已經超越了二十億。一百二十多億人口消耗了多少世界資源,可能無法想像。不可再生資源是處處危機,可再生能源彌補不可再生資源的空缺。那是遠遠不夠的。人從媽媽的肚子裏生出來,就開始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物質,當然包括各種資源。人就產生了消費,社會經濟活動才會頻繁運轉起來。那就有人認為人口越多越好,消費能力就越大,經濟活動的能力就越強,經濟的規模就越大,經濟就越活躍。這看似這樣,其實是大錯特錯。經濟的活力和發展是需要人口的數量來拉動,但到達或是超越了一定數量的界線之後,那不是經濟的活力了,不是經濟的推動力,而是反作用力了。經濟學家通過曆史記錄研究,最有活力的經濟社會是在上世紀二十一世紀的中期五六十年代。那時的世界人口隻有九十多億。”
此時,王老師停頓了下來,注視地望望恭耳悉聽的學生們。看看他們的注意力和領悟力。
鄧一清理下大圓眼鏡,整個心思完全被老師引入那個種境界當中去思考,沉下心更入神地聽講。
“九十多億是世界人口的紅線,也是人口界線。超越它越多,帶來的問題會使世界、國家、政府不堪重負,承受不起。到最後到現在各個國家政俯的福利政策慢慢減少了,長此以後就到了無能為力的地步。現在世界的經濟活力每況越下,人的消費能力越來越低,除了生活溫飽之外再沒有其他更多的經濟消費。我們的生活物質越來越貴,人的收入不增反而減少,失業越來越多,找工作競爭越來激烈,人材濟濟再多也是無用武之地。總之目前人口紅利對經濟社會不起作用了。如今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我們正在要經曆幾十年的人口陣痛。國家政府的福利減少後,人類開始優生劣汰。社會****也是難免的,但隻要世界不發生全範圍的戰爭,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可行的。人類的大腦不是一般性的大腦,是極具開發創造性的大腦。我們一百二十多億世界人口,卻沒有發生恐慌性的糧食危機和環境劇烈的變化危機。我們的社會是可以持續的,……”
全堂的北清學子們被王老師振振有辭的話帶入了全新的思維境界中去了。鄧一清也是如此,萬分敬佩老師的思想觀念。她全麵揭出了社會問題,人類問題,世界問題等使我們受益非淺,打開了思想和思維空間。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給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
課堂繼續下去,有不少學子作下了筆記,也有學子偷偷錄影現場直播了出去。這堂課有沒有帶來學子的熱評熱議,時間過去之後,一切都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