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獲獎者的故事:諾貝爾醫學/生理獎(1 / 3)

第六章 獲獎者的故事:諾貝爾醫學/生理獎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是為了表彰在生理學或者醫學領域有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他們的獲獎和成功曆程,展示出人類所向往的一種更崇高的人文精神,這是一種被全人類所認可的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揭開蒙在諾貝爾獎得主們身上的神秘麵紗,了解他們成功曆程中的故事,這對於青少年的人生之路是極有益的。

1.弗裏德·穆拉德——氧化氮之父

弗裏德·穆拉德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弗裏德·穆拉德(FeridMurad)

出生年代:1936年—

職稱:博士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弗裏德·穆拉德,現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醫學院教授、美國尼奧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和北京尼奧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首席科學家。穆拉德博士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休斯敦醫學院教授,因發現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擴張而成為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為“一氧化氮之父”,他的這項發現促使了抗陽痿藥物萬艾可(俗稱“偉哥”)的發明。而由穆拉德博士指導研發的,基於一氧化氮技術的妮歐可絲係列護膚品已經在中國問世。

弗裏德·穆拉德博士1965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西瑞澤大學醫學院碩士,同年獲得該校醫學院藥理學博士。他曾擔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1971—1981);內科學係臨床藥理學科主任(1973—1981);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內科學和藥理學係教授(1975-1981);美國加州PaloAlto醫藥配給中心總管(1981—1986);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內科學及藥理學係教授(1981—1989);Abbott實驗室配藥研究發展中心副所長(1990—1992)和老年保健公司總裁(1993—1995)。

弗裏德·穆拉德博士獲得的榮譽還包括美國心髒協會Ciba獎(1988)、科技顧問(1990—1994)、因傑出研究獲Lasker獎(1996)、國家科學院成員(1997)和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成員(1998)。他曾獨立或與他人合作了共334部醫學科學著作。

弗裏德·穆拉德成功的故事——自信和堅定的信念

“做研究一定要有毅力和耐心,也要勇於麵對失敗。科學家經常會遭遇挫折,也經常有人對你的研究質疑甚至潑冷水,你不能為此喪失信心,你要相信自己。”

——弗裏德·穆拉德

這位美國教授出生在麵包店樓上一個又熱又小的房間,小時候的穆拉德家境貧寒,他時常在父親的小飯店做幫手。就是在家族小飯館洗盤子,招呼客人來支付學費。但這似乎並沒有讓穆拉德覺得這是一種痛苦,反而覺得那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他在幫助父親做事的時候,並沒有把別人吃了什麼,用筆記下來,而是把這種記憶當成一種遊戲。因為他認為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對他自己和兩個弟弟在教育和職業選擇方麵產生了影響。由於穆拉德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而他自己則在母親和外婆身上,學會了對人的同情和慷慨,而這也導致他最終選擇醫學。

那時的穆拉德不安現狀,他想要有一番成就,那時他每天認真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成了家庭的第一位大學生,並於12歲時就確立了做醫生的誌向,30年來,他也一直把諾貝爾獎作為追求目標!

生活中的穆拉德意識到,搞醫學研究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無窮的幫助。他也曾說過:“發現更多的人能夠從自己的實驗室獲得知識是很興奮的一件事。”於是他便把全部的精都放到了科研上。

“做研究一定要有毅力和耐心,也要勇於麵對失敗。科學家經常會遭遇挫折,也經常有人對你的研究質疑甚至潑冷水,你不能為此喪失信心,你要相信自己。”穆拉德常常這樣對自己說,他一向就很看好一氧化氮,他說一氧化氮可以促進醫藥行業的發展,促成很多新藥的誕生,所以,他現在的研究重點仍然是一氧化氮在細胞信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學效應。

穆拉德最初選擇醫學研究的時候,他的父母曾經有些失望,因為做醫生似乎可以賺更多的錢。“但如果我有幸在這個領域獲得成果,將不隻是有限的人得到治療。”穆拉德驕傲的說:“我希望給更多的人帶來福祉。”

弗裏德·穆拉德夫婦有4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盡管這樣,穆拉德還是心甘情願的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放在第二位。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弗裏德·穆拉德幾乎很少回家,偶爾回來一趟也頂多吃頓晚飯,又急匆匆趕回實驗室,幾乎就是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但是弗裏德·穆拉德他自己無怨無悔。他至今仍無不感歎地說:“沒有當初的辛苦,就沒有現在的成功。”

教育啟迪

沒有曾經的付出,哪裏會有回報。成功的路上,困難必不可少,也不乏有人為其潑冷水,不斷打擊他的研究,但是穆拉德相信自己,他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發現,因為他心中有一盞明亮的燈“把諾貝爾獎作為追求目標”,所以他研究了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取得了成功。

偉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過:“如果我們的心預備好了,所有的事都成了”,每個人在摸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黑暗,難免會迷失方向,但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我們心中也依然要有堅定的信念,信念就是明燈,就是火炬,相信自己,你的努力,一定會讓你嚐到甜美的成功果實。

2.巴裏·馬歇爾——幽門螺杆菌發現者

巴裏·馬歇爾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巴裏·馬歇爾(BarrieMarshall)

出生年代:1951年—

職稱:科學家

國家:澳大利亞

個人情況:1968—1974,獲西澳大利亞大學碩士學位。1977—1984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注冊醫師。1985—1986年,成為珀斯皇家醫院腸胃病學研究人員。1986年起,他前往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繼續從事醫學研究,10年後回到澳大利亞。如今馬歇爾在位於澳大利亞尼德蘭茲的幽門螺杆菌研究實驗室工作。1996年,成為弗吉尼亞大學內科醫學研究教授。1997年,回到澳大利亞,成為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醫學教授。1999年,擔任西澳大利亞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2003年,出任西澳大利亞大學NHMRC幽門螺杆菌實驗室首席研究員。發現幽門螺杆菌及相關研究,是巴裏·馬歇爾與羅賓·沃倫兩位科學家的主要科研工作,為他們帶來了許多共同的榮譽。不僅是兩位科學家的主要科研工作,1994年、1995年及1997年,他與羅賓·沃倫分享了醫學領域內的一些著名獎項。分享的諾貝爾獎,為他們的共同成就錦上添花。

巴裏·馬歇爾成功的故事——為科學奉獻自我

“任何一種新發現都要麵對爭議,而且一開始,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因為你要推翻一些信條,而那些曾是我們的基礎。”

——巴裏·馬歇爾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裏·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杆菌。宣布儀式在位於斯德哥爾摩市諾貝爾路1號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論壇樓”內舉行。評委會介紹說,馬歇爾和沃倫采用傳統的研究方法,早在1982年就證實了新發現的幽門螺杆菌是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他們認為幽門螺杆菌是一種螺旋狀細菌,一半以上人的胃中都存在有這種細菌。

當他們確信無疑:胃炎與新發現的幽門螺杆菌密切相關後,沃倫知道,要進一步證實這一設想,必須要有臨床醫生的參與。但是幾乎沒有人對他的這種觀點真正感興趣,更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1981年馬歇爾的介入,使沃倫可以不斷地獲得研究所需的臨床標本,研究工作迅速推進。到1982年,沃倫在馬歇爾的協助下,已經積累了135個胃炎的活檢標本,並證明,所有的標本中都檢出了彎曲菌。沃倫認為他關於“胃炎細菌學假說”已有了更有力的證據。

巴裏·馬歇爾和羅賓·沃倫需要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但也遇到了困難,“幽門螺杆菌”對動物沒有影響,當然,現在他們知道,人類才是這種細菌唯一和最終的宿主。1984年,他們覺得無法將研究進行下去了。在巴裏·馬歇爾自己的醫院裏,很多人死於胃潰瘍,於是他對自己說,現在不能放棄。他們必須證明,那種細菌可以使正常人感染,並且能引起胃潰瘍。他們需要一個試驗的誌願者。

但馬歇爾和沃倫的理論得不到大家的認同,所以他們很難找到誌願者參與試驗。於是,年輕、無奈而執著的馬歇爾決定冒險,瞞著家人吞服了滿滿一杯“幽門螺杆菌”培養液,讓自己患上胃潰瘍。此後,他忍著病痛,在顯微鏡下對自己的胃做了詳細的觀察和筆記。

馬歇爾的驚人之舉是拿自己作人體實驗。為證明幽門螺杆菌為胃病“罪魁禍首”,馬歇爾自吞細菌,檢視身體反應。在經曆連日不斷的嘔吐後,他的妻子忍無可忍,他才終止自稱“有點討厭”的實驗。科學界有韓國“克隆先鋒”黃禹錫那樣的造假者,但也有巴裏·馬歇爾這樣為科學不惜獻身的真心英雄。他曾說過“你可能一生都在夢想得到諾貝爾獎,但你想象不到當真獲獎的時候竟有如此樂趣。”

他體內的“幽門螺杆菌”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這個試驗確實很冒險。科學的探索過程特別像偵探故事。他們把細菌當成線索,然後一點點找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冒險是必需的。也許,在科學研究領域,每個人都要冒險。

馬歇爾拿自己做試驗的冒險行動,最終讓世界接受了一個經過驗證的事實:“幽門螺杆菌”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沃倫和馬歇爾的研究得到認可之後,有關研究在全世界迅速升溫,世界性的研討會定期召開,有關論文不計其數,各大藥廠投入巨資開發了很多藥物。

馬歇爾和沃倫的工作,隻滿足了科赫法則的第一條,於是馬歇爾決定“以身試法”,直接用自己身體作感染試驗。在胃鏡檢查確證自己的胃沒有病的情況下,馬歇爾持續吞服三天純培養的細菌,之後開始出現惡心、嘔吐、胃部疼痛等症狀,一周後,胃鏡檢查證明了他得了胃炎,並從活檢標本中檢出了細菌。第14天後,馬歇爾口服抗生素,症狀在24小時內消失。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科學和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凡是有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要想在其領域有所作為,有所造就、有所突破,毫無疑問很需要有為自己熱愛的事業而獻身的敬業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創新精神!但同時,每一個科學研究者都不應該迷信權威,要敢於懷疑一切,在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滿懷對未知事物的莫大興趣與對反常現象的好奇心,用嚴謹治學的態度對待你所從事的工作,不應該帶有盲目性與虛榮心。

教育啟迪

馬克思曾經用但丁的詩句來說明這種精神:“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巴裏·馬歇爾的“以身試法”充分地可以說明他為科學和真理而獻身的精神,這種做法正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做出的決心,而如果一個人要想在某個領域有所作為,就一定要有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的大無畏精神。

3.理查德·阿克塞爾——發現了嗅覺係統組織原理

理查德·阿克塞爾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理查德·阿克塞爾(RichardAxel)

出生年代:1946年—

職稱:教授

國家:紐約

個人情況:理查德·阿克塞爾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麵的教授,並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病理學教授。1967年,理查德·阿克塞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又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碩士學位。1970年在該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78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83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1984年在哈佛大學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理查德·阿克塞爾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學者協會,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他曾經獲得過美國和國際科學界的多項殊榮,另外阿克塞爾還因為在神經係統研究方麵的傑出成就獲得了百時美施貴寶獎,以及蓋爾德納國際基金。

理查德·阿克塞爾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感覺信息在大腦中的表現。嗅覺神經細胞怎樣在保持空間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將一個特定的受體目標傳遞給大腦,並為嗅覺信息繪製圖表。20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名美國科學家:58歲的理查德·阿克塞爾(Richard Axel)和57歲的琳達·巴克(Linda B.Buck),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係統組織方式研究中做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係統的奧秘。

理查德·阿克塞爾成功的故事——深入細致、耐心、合作

要使科學研究成功因素在於:“細致(Intensive)、耐心(Patient)與合作(Collaboration)。”

——理查德·阿克塞爾

很久以來,理查德就被認為是一個天才。他當上教授時僅27歲,37歲就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他與琳達·巴克一起分離出了嗅覺受體的基因家族。這一發現指導著我們現今對於嗅覺的研究和理解。

其實,在人類諸種感覺中,嗅覺產生機理一直是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人能夠分辨和記憶約1萬種不同的氣味,但人具有這種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美國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通過自己開拓性的工作找到了解開這一謎底的鑰匙,清楚地闡明了人類嗅覺係統的工作方式。

兩位科學家的研究揭示,有氣味的物質會首先與氣味受體結合,這些氣味受體位於鼻上皮的氣味受體細胞中。氣味受體被氣味分子激活後,氣味受體細胞就會產生電信號,這些信號隨後被傳輸到大腦的嗅球的微小區域中,並進而傳至大腦其他區域,結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識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並在另一個時候想起這種氣味。

阿克塞爾和巴克所發現的嗅覺係統組織原理,對研究人體其他感覺係統也具有價值。例如,他們發現,鼻上皮其他區域還存在能夠檢測信息素的受體,這些受體與氣味受體存在相似。

琳達·巴克和她的導師理查德·阿克塞爾一直在努力找出人類嗅覺和味覺的秘密,而且已經在這方麵工作了14年。當理查德·阿克塞爾在得知自己和琳達·巴克榮獲了2004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他說:“真是太神奇了,我覺得無尚榮光!”當有人問他是否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獲得諾貝爾獎時,理查德坦率地說:“沒有,這是我做夢也沒敢想的事。我一心想的隻有自己所做的科學研究,沒想過會得到諾貝爾獎。”

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的完美合作,為他們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他們取得了成功,很多人對他們成功的秘密很感興趣,理查德·阿克塞爾坦言說:“保證科學研究成功有很多因素,我可以告訴你我所做的一切,我的經曆,讓你來判斷。我認為,要使科學研究成功因素在於:深入細致(Intensive)、耐心(Patient)與合作(Collaboration)。就像我們從事人類嗅覺基因作用機理的研究一樣,這一科研的成功取決於很多人的努力。我們就是在實驗室營造出了這樣的合作的氛圍,使得科研人員喜歡在實驗室搞科研,喜歡在實驗室搞交流與合作。”

他說:“在研究進程中總是有著巨大的快樂,有困難才有快樂,我們的工作就是去解開一個個的謎,謎就是我們的最大障礙。我希望自己今後能在實驗室裏付出更大的努力,設法解決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理查德·阿克塞爾認為保證科學研究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深入細致的、耐心的科研方法與態度,以及眾人合作的科研氛圍。

教育啟迪

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在嗅覺和氣味受體方麵的研究有14年,倘若沒有耐心,不會協同合作,也許他們早就放棄了對這份事業的執著追求。

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困難,這時的你就需要依靠他人來完成,而懂得“多一個朋友,就多一份力量”的道理,也是你人生經曆中所必須懂得的真理之一,然而於你自己來說耐心更不可少,它也是你通往成功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

4.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世界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簡介

諾貝爾得獎小簡介

姓名: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EmilAdolfvonBehring)

出生年代:1854年—1917

職稱:醫學家

國家:德國

個人情況:德國細菌學家、免疫學家。發現白喉抗毒素。首次成功地用動物的免疫血清治療白喉,為血清療法的創始人之一。1874年入柏林腓特烈—威廉學院,187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按規定留在軍中服役10年。1887年被派至波恩藥理研究所深造。1889年服役期滿後至柏林大學衛生研究所隨R.科赫研究,與P.埃爾利希﹑梅契尼科夫等接觸,這對其研究事業有很大影響。1895年他任馬爾堡大學衛生學教授,並組建貝林研究所。1901年獲首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17年3月31日,貝林獲獎的16年後在德國瑪爾堡去世。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成功的故事——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