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河南撫台就是電視上演的那個田文鏡,三位祖師見了田巡撫,說了來曆,便條陳整頓漕運辦法。田巡撫大喜,當與漕督同本上奏。雍正帝當旨諭,飭三位祖師歸漕河總督張大有節製,並聽命於勘視河工 欽差何國宗指揮。三位祖師便辭別田巡撫,來到清江浦,請見張漕台及何欽差。何張二人,即命三位監造糧船,並督理浚河修堤工程。三位祖師,複請張何二人轉奏,請恩準許開幫收徒,以便統一糧務。
不久後,清廷批準所請,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漕幫。
說漕幫大家不熟悉,但要是說起青幫,大家應該都會知道,就是出了蔣光頭,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和陳其美的那個青幫。
確切的說,漕幫是青幫的前身,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清末民初,海運興起,漕運沒落,幫內的收入日減,很難養活那麼一大批的幫眾,於是大批青幫弟子就進入了黃埔,從事各種行業。當時黃埔工人的百分之八十都屬於秘密結社成員,而青幫所占比重最大。
然而,漕幫消失了沒有?答案顯然是沒有的,當年除去進入上海的那些弟子意外,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留了下來,繼續盤踞在長江中下遊的各個“漕口”吃著漕運這碗飯。
但是,日子並不好過,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的政治環境大為鬆動以後,漕幫才從蟄伏狀態恢複了過來,開始插手內河航運,海運,以及其他的一些生意。
到今天漕幫的勢力早已超越裏曆史上的其他時期,而且早已洗白,成為了正規的商業團體。
但是漕幫在玄門內的地位並不彰顯,其主要原因是漕幫隻顧著賺錢,把許多傳承下來的技藝都荒廢了,年青一代中,更是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厲害角色。
以前的漕幫據說有三項絕技分別是繩術、篙棍以及鬼操船之法。
繩術呢,就是跟草原上的民族用的那個套馬杆差不多,一根繩,上麵係了一個套,經常用來捆綁與捕捉,甚至後來還演化出以繩化棍的絕技。
而篙棍則是脫胎於少林棍法,其中融合了一些艄公撐船搖櫓的動作,可點,可戳,可掃,可掄端的是厲害無比。
至於鬼操船,傳說此技練到高深,一人一船行於水上,無須借助風帆人力,單憑雙足就可以控船逆水而行,神奇無比。
然而到今天這項技藝也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大家基本都用機械驅動輪船了,這鬼操船也就成了雞肋,想必是已經失傳了吧。
這次法會之所以在金陵舉行,其原因也是因為漕幫,就像是窮人乍富一樣,兜裏有幾個臭錢以後,便開始琢磨怎麼獲得一些麵子和地位。
其他玄門的大佬們自然是無可無不可,既然你願意當這個冤大頭,那麼我們怎麼好意思攔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