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威王時期。從曆史記載來看,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在位)姓羋(mi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他是第一個在石頭山上建立金陵邑的人,金陵也因此而得名。楚威王聽風水先生說,南京“有王氣”,便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以鎮王氣。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楚威王建金陵邑之前,還沒有“金陵”之稱,所以隻有“王氣”而沒有“金陵王氣”。
楚威王在南京設置了金陵邑,有一次他登上獅子山,極目遠眺,隻見山水城林盡收眼底,風景非常美麗。可是突然,楚王拉長了臉,擺出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旁邊的臣子立刻上前討好地詢問怎麼了。楚王憂慮地說:“這地方風景雖好,但感覺這裏王氣很重。”於是臣子找來巫師,巫師算了一卦,說隻要在獅子山下長江邊的龍灣埋上黃金,就能鎮住這裏的王氣,可保這裏不再出帝王。於是,臣子們起草了一個埋金鎮王氣的折子,呈楚威王閱示。威王看後,大筆一揮在折子上畫了個大大的圈表示同意。於是臣子們忙開了,大家分頭落實,責任到人。取黃金的取黃金、搬運的搬運、挖坑的挖坑、埋金的埋金,很快埋金工作順利實施完畢。
秦始皇時期。宋代方誌中說:“父老言:秦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並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上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據元代《〔至正〕金陵新誌》載:“三十七年,始皇東遊自江乘渡江,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因鑿鍾阜,斷金陵長隴以通流,後呼為秦淮。”書中還指出,埋金碑的碑文淺俗,不像楚秦時的語言,恐怕是隋唐以後的好事者玩的把戲。由此可見,秦始皇不但了埋金人,還鑿阜開流,開挖了秦淮河。對王氣是既鎮之,又泄之。
三國時期。張紘對孫權說:“秣陵,楚威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山)。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象天之所命,宜為都邑”(《三國誌》裴注引晉代《江表傳》。這段話的意思是:秦始皇當年東巡來到金陵,聽人說這裏有王氣,便掘斷山岡泄王氣。但是金陵王氣是天命,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後來劉備到江東來,宿於金陵,周觀地形,也勸孫權以金陵為都。為什麼張紘和劉備都勸孫權在金陵建都呢?有兩種可能:一是“王氣沒有泄盡”,依然可以建都。二是“即便王氣泄了,也不要緊”,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最後孫權果然聽從張紘的建議,從武昌遷都南京,稱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