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能力篇1.打造基礎:哈佛人的學習思維(1 / 3)

第一章能力篇1.打造基礎:哈佛人的學習思維

學習幫你美夢成真

哈佛最著名的一條校訓是:“此刻打盹,你將做美夢;此刻學習,美夢將成真”。

與這句校訓相應的是,哈佛老師經常這樣告誡學生:如果你想在將來離開校園後,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得心應手地解決,得到大家的稱讚,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那麼你在哈佛學習期間,就必須刻苦努力,甚至連曬太陽的時間都沒有。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同時也都有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對於業餘時間,有的人會用來玩遊戲,或者打瞌睡。而聰明的人卻知道將它們加以利用。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一位哈佛老師說,我常常可以判斷出一個年輕人是否有出息,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隻要看一下這處青年人的業餘時間是怎樣度過的,這個青年的前程就不難猜測了。

有這樣一道數學難題: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數。很多人費盡腦汁試圖證明這道題,包括很多科學家,他們都想攻克這一數學難關,但結果並不如願。直到1903年,才有一位名叫科爾的科學家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驚歎科爾的成就,更想知道他是如何解決這一世紀難題的,有人好奇問科爾:“為了證明這道題目,你一共花了多長時間?”科爾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是在業餘時間做這項研究的,這三年裏的全部星期天我都用在論證這道題目上。”

奧斯勒是加拿大醫學家,他同樣善於利用業餘時間。盡管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是奧斯勒還是每天堅持撞出時間讀書。他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在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鍾的書。這個習慣他堅持了將近五十年。在這五十年中他共讀了1000多冊書籍。奧斯勒後來成功地研究出了第三種血細胞。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學習這一習慣無疑對他的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今天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本身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中國改革設計師鄧小平將這句話稍作了改動,說成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們的話證明:知識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一個人的資產是會變化的,而知識這筆財富是穩定的,任何時候都不必擔心會流失。有了知識,就能夠創造大量財富,改變人生。

有一家調查機構對學曆和收入情況作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博士學曆的經理人的月薪是本科學曆的經理人的三倍。而學曆為大專的經理人的平均月薪最少,隻及博士學曆經理人平均月薪的四分之一。在碩士生中,有MBA學曆的也比非MBA的高出一籌。雖然學曆不一定就能代表知識的多少,但是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知識的作用。所以聰明的人會著眼於未來,去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以謀求更大的回報。

哈佛老師常常給學生講述在生活中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人和事。

有一個有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到美國,起初他隻能靠在街頭賣藝來維持日常生活,他找到了一個人流的很多的街道,在一家大銀行門口拉琴,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黑人琴手。那裏人來人往,他們也能掙不少錢。這個年輕人用掙得的錢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學有所成他成了小有名氣的小提琴家,開始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演出。十年後他又回到了當初的那座城市,他發現那位黑人琴手還在那家銀行門口拉琴,就跑過去打招呼。黑人琴手看到他也很高興,還問他:“嘿,夥計,現在在哪個地方拉琴啊?”年輕人告訴了他那個當地最有名的音樂廳的名字,黑人琴手不無擔心地說:“那個地方人倒是不少,可是人們都是去廳裏麵聽琴,在外麵拉琴可不一定能掙多少錢啊。”正是學習,使得年輕人的音樂夢想得到實現,也讓他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機。而那個黑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也許終生都會站在那家銀行門口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