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多做,去吧”
…………
大齊首都,臨淄城。老畢剛剛到達便聽聞許多人人都在議論。
“孔聖人的道,真要說起來,發揚光大的,還是孟軻尊者的功勞,十萬年前,天地間有大亂,三皇神兵當道,一場大戰,遍及天下九州三域,至上先師孔丘與老聃合力,以肉身封印三寶,一大代價結束大亂,元神飛升。
而在當時,三寶雖無,天下卻分裂成數百諸候國林立,當初的孟軻尊者,以數輛車,和數百弟子,在廢墟之上,周遊列國,每一個國家他都停留數年之久,耗費數千年的時間,終於走遍天下,訪遍諸侯,將聖者孔丘的德政仁之思想,融會貫通,形專屬於他的‘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家邦',言舉斯新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行至我齊國稷下,於稷下學院中他吸收了各派之長,突破了孔丘的思想局限,豐富了儒家學說理論,提出了鮮明的民本思想,認為得民心與否,是衡量君主是否夠格,是否真正得了天下的標誌;斷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眾是社會的主體,國家的主體,得民心是做天子的基本條件。
從此之後,儒家方才名聞天下,德披四海。而如今,賢者天佑乃是孟軻的親傳弟子,這儒家一脈十萬載的傳承,合該由他接手。”
“此言謬矣,要說真正能夠繼承儒家之以博得還得是荀子的學生大秦丞相畢斯更有資格,若是論功績,荀況尊者何曾讓孟軻尊者專美於前,孟軻尊者周遊列國,荀況尊者同樣周遊列國,而且並且吸收孟尊者的仁於義思想和其他數位大能的思想理論於大成,延伸出“仁、義、禮、智、信”五道思想,論功績,似乎不差孟軻尊者多少。更何況,有孔丘聖者座下七十二賢人支持,依我看,這儒家之傳承,非大秦丞相畢斯不可。”
“胡說八道,大秦以霸道之國,嚴苛刑律,與荀子所傳的王道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反。(秦王嬴政並沒有一統天下,因此焚書坑儒事件,未曾發生)儒家之正統,怎麼能夠讓畢斯繼承。而天佑賢者,以仁者仁心為本,恰好符合聖生的道統‘仁’。他不是繼承人,誰是?”
“笑話,這世間強者為王敗者寇,如不是孟子擁有近乎於孔丘聖者同列的名聲,七十二賢者,也不會一邊倒的支持荀況尊者。孟軻尊者雖強,那又能如何?天下第一強國,秦王嬴政令右丞相畢斯前來繼承儒家正統,天下誰能攔的?僅僅荀子一人,便可將孟子攔下,大秦尊者,又有誰攔?天佑賢者,能夠攔得住麼?當學問遇到強權,吃虧的,永遠是學問。”
“歸一歸一,歸有所依,歸一尊者逍遙天下,又為什麼一定要依附在某一個國家之中。為什麼一定要給九大國君臉麵?三大強國,尚可說是以力壓人,那麼其他五大國君呢?僅僅元神法有巔峰的力量,憑什麼,讓天下絕頂的尊者為其效力?因為他們的道,在天下,在民間,一旦國君禁止了他的學說,歸無所依,那麼,他就不再是尊者了。”
不錯,想想七十二賢者,那個不是天縱之才?隻是聖者孔丘的道實在太深,一旦陷入其中,便再也沒能脫離出來,沒有自己的道,就算弟子遍天下,依舊隻是賢者,而不是尊者。”
聽到這裏,老畢身形不禁一頓,歸一歸一,歸有所依,竟然還有這等說法?難道無所依,就永遠成不了歸一,東方朔以白鹿書院傳播自己的道,張良以宜川書院傳播自己得道,而這裏,孟子,荀子也在用儒家傳播各自不同的道。天子有天子的道,劉徹的王道,楚王的霸道,入歸一,當有道可依。僅僅領悟天地法則難道不夠麼?那麼,我的道,是什麼?
“哼,當賢者有何不好?前方的路早已經鋪就,隻要跟著走下去,雖然達不到至聖先師的程度,但是卻要輕鬆很多,而且有力可借,雖然不是尊者,卻也有尊者所沒有的逍遙自在。”
“停,話說離題了,咱們討論的是畢斯繼承儒家正統,還是君天佑繼承儒家正統。怎麼跑題跑到尊者身上去了?能夠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道路的尊者,是咱們能夠隨便議論的麼?”
“還有什麼可說的,現在都拉開架子準備硬拚了,還有什麼可討論的,強者勝,弱者敗,天公地道,有秦國支持的畢斯我看是贏定了。”
“話不能這麼說,唐王畢世民就極其推崇孟子,說不定也會插手此事,不讓秦國的實力借此大增呢。不是說,唐王已經派人太子明王畢隆基前來學宮了麼?”
“僅僅一個太子明王,加上一個小丫頭,又有什麼用處?能擋得了大秦尊者?笑話。依我看,這不過是唐王衍附之計罷了。”
“不管怎麼說,現在,孟軻尊者一方暫落下風。是否還有回天之力,就看小賢者君天佑道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