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展示出所謂的憐憫(1 / 1)

光影站

在電影《最後的晚餐》裏,一個罹患絕症的老流浪漢,卻是一位隱藏很深的小提琴大師,在臨終前,他的願望就是克服貧窮和偏見,到一直向往的餐廳,吃一頓像樣的晚餐。

故事好像已經有了套路,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了好萊塢似的電影情節,等待著大師傳奇身世的揭曉。但導演鋪設了大大懸念,卻沒有講出一個《海上鋼琴師》般的傳奇故事,這難道是沒填起來的大坑嗎?

不是。關鍵是得換個角度。

可能,導演不是要講“他”的故事,而是在講“你我”的故事,作為旁觀者,像出現在影片裏的醫生、顧客以及老板一樣,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路,迫切的表達著自己的意願。

醫生說:“你得好好照顧自己,別幹些沒意義的事兒。”

顧客說:“我喜歡聽你拉小提琴,先別著急吃,給大家拉一曲。”

餐廳老板說:“我可憐你,這頓飯免單。”

這好像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我們的觀念跟影片裏的衣食無憂的配角角色一樣,手裏拿著一隻碗,說“嗟,來食”,然後還我一個好聽的故事。

那好吧,在一連串的拒絕失敗之後,老人終於守住了自己最後的底線:“你們讓我吃我就吃,讓我拉我就拉,讓我不買單就不買單!我花自己賺來的錢吃頓飯怎麼了?我不是賣藝的!”

如果站在主角的立場上,心裏肯定會像上述一樣破口大罵。老人已經反複向“好心人”強調:“這件事對我很重要!”但好心人從來不以平等的眼光來看他。不想說明黑白照片是怎麼回事,不想說明小提琴大師為什麼會淪落至此,不想說明這最後的晚餐緣起何處。

影片中有多處老人獨自一人的段落,坐在公園長椅上猶豫不定,在街頭徘徊糾結要不要賣藝賺錢,等在餐館門口揪著胡子,影片用那一首反複出現的主題曲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雖然在影片的節奏上和鏡頭的轉接上,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但內心的糾結已經表現到位。

其實,導演不是什麼故事都沒講,琴藝絕倫,卻許久不碰,可見這琴有著特殊的意義,絕不以賣藝為生,很有伯牙摔琴的意思;而他三番五次拒絕別人的“好意”,可能是為了某種約定,在非做不可的時間裏,隻能采取了非常手段。總之,“這對我很重要”,請不要以關懷的名義,來展示憐憫,我沒有用故事博取同情的意思。

另外,看過影片有三個想法一直在腦海中,一是人哪怕再落魄,也得留一項求生的本事。二是有些事不能拖,到非做不可才動手,往往困難重重。三是每個人都有些事不想分享給別人聽,就想自己安安靜靜的做,害怕別人來打擾,哪怕是鋪天蓋地的好意,心裏也想回一句“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