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建築
30+
作者:陳婧
發源於古希臘的科林斯柱、艾奧尼柱、多利克柱——這些建築並不陌生,可你還是忍不住發出感歎:這完全是神的傑作!像是裝飾又是解構,有序又顯得雜亂,陌生卻又似曾相識。
眼前所看到的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複雜的建築——每根柱子高達4米,寬1米,有1600萬個切麵,比世界上所有的鑽石有更多的切麵。柱子圈起來的麵積達到16平方米,柱子的總重量達到11噸。所有柱子都是3D打印而成,是世界上第一個3D打印的建築物。盡管柱子上掛著“請勿觸摸”的提示牌,但觀眾們都忍不住伸出雙手去撫摸,似乎在驗證眼前看到的是否真實。
在曆史上,新材料和製造方法是建築形態突破性進化的首要因素。美國建築師邁克爾·漢斯梅耶(Michael Hansmeyer)把3D打印這種看起來“小規模”的製造方法運用到建築規模的物體製造上。用3D打印得到的不再是一個小小的模型,而是建築本身!這種製造方式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建築的窗戶,我們是不是能用3D打印的方式造出真正可以居住的建築?
漢斯梅耶在建築設計的方法上,具有非常高的原創性和突破性。盡管建築學中CAD軟件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計算機程序在一般情況下並沒有真正去“設計”建築,而隻是輔助建築師們畫圖的工具。在漢斯梅耶那裏,受到細胞分裂的啟發,他寫下了創造驚人造型和複雜切麵的設計運算法則。沒有建築師能將他的建築手繪出來,而且沒有人知道改變運算法則後,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形態,隻有借助計算機才可以演繹和實現。他的建築完全由計算機程序生成,完全顛覆了常規的建築設計流程。未來的建築設計究竟可以有多瘋狂?
漢斯梅耶的嚐試,用技術延展了想象的空間,盡最大可能地把難以想象的東西在虛擬世界中呈現,並帶到了真實的世界。借助於現代化的計算機程序和開發生成的運算法則,一個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變幻出無窮盡的造型,建築的形態因而變得智能而豐富。隨著3D打印技術的完善,一些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也突破了瓶頸,傳統意義上的建築“營造”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手工藝與工業化生產之間,尋找到新的平衡。
在他的作品裏,可以讀到驚奇、美感、張揚以及蓬勃的生命力,但這種複雜也給他的創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計算機運算一次就要生成78GB的數據,高達300億像素的圖片資料,共計2.6億個切麵的立柱。而3D打印的過程中,累計打印了16立方米、高度接近4米的建築,全部由0.1毫米的薄層組成,嚐試過的打印材料包括了ABS塑料、木材和金屬,而打印的時間更是花去了整整一年!盡管現在3D打印建築的成本還非常高昂,但是讓人想到1971年,美國著名建築教育家路易·卡恩對學生說過的一段話:“你創造的美來自於你對建築材料屬性的真正尊重。不要把它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然後等待其他人來找到它真正的用法。”在這點上,漢斯梅耶做到了。
記者:欣賞之後,觀眾們都會讚歎這件作品的不可思議,這種神奇的創造力來自哪裏?
漢斯梅耶:作為一個建築師,我經常問自己,我們設計造型的源頭在哪裏?如果不去參考別人設計的作品,如果我們沒有先入為主,如果我們能將自己從積累經驗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我們又會設計出怎樣的造型呢?如果我們能掙脫以往教育的束縛,這些前所未有的造型會是什麼樣子呢?會讓我們感到眼前一亮、欣喜萬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要怎樣去創造真正新穎的東西呢?我想到在大自然中尋找答案,因為大自然一向被稱為偉大的造型建築師。我的意思不是去抄襲和模仿大自然,而是借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出新的東西。
記者:什麼是大自然的造物方法?
漢斯梅耶:大自然的造物方法,所謂的形態建成,就是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這些細胞或是形態相同,或是通過不對稱細胞分裂,而彼此形態各異。如果我們提取這個過程,並將它盡可能地簡化,就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造型。假如從一張紙入手,在一個麵上對折,使它形成兩個麵,我們可以隨意選擇在哪裏對折,這樣我們就能製作不同的麵。現在我們用這種形式,用相同的過程,來形成一個三維的結構。不再是手工折疊,而是在電腦裏操作,然後用運算法則寫下代碼,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能瞬間對折任何東西,並且將速度提升到100萬倍。在虛擬的世界裏,我們可以像歐幾裏德的想象那樣,任意進行折疊而不受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