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新角色
封麵報道
作者:陳瓊
郭士納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曾經這樣描述他接受IBM任命時的感受:我是承擔一個責任,一個對我們的國家的競爭力,經濟健康發展都關係重大的責任。當時我心裏想的是:如果IBM 失敗了,絕對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失敗。
今天,這個責任落到了羅睿蘭(Ginni Rometty)的身上。再過1個月,羅睿蘭,IBM公司百年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CEO兼總裁、董事長,就將任滿2年。“她的前任總裁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在過去的很多年裏特別看重企業的執行力,而羅睿蘭則更加看重企業的創新能力。” Daniel Sabbah這樣評價他的前後兩位領導。
Daniel是羅睿蘭上任後極其倚重的大將,這個主攻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的計算機科學博士,是IBM華生實驗室的骨幹成員,作為IBM開源政策和Eclipse的創始人目前擔任IBM首席技術官和下一代技術平台總經理一職,對於IBM公司層麵的技術戰略藍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雖然IBM在信息產業有著100多年的從業經驗,但每一次的革新都要求我們以新的姿態和方式重新思考如何進行市場運作,如何展現我們的企業價值,及其背後的技術變革。”Daniel告訴《IT經理世界》。
從某種角度看,重新思考(Rethinking)這個詞彙幾乎就是IBM的同義詞。在這家“恐龍級”的信息技術巨頭漫長的發展曆程中,轉型,不斷地轉型,可以說是其之所以能健康存活至今的獨家“秘方”。
即便到了今天,人們仍然會對IBM在20年前的那次麵向軟件和服務的驚天轉型津津樂道,主導了那次轉型的IBM第7任CEO郭士納後來留下了《誰說大象不能跳舞》的超級暢銷書,自那時起,會跳舞的藍色巨人,成了IBM傳遞給外界的最直觀形象。
20年之後,整個商業世界的格局和秩序早已被互聯網的力量改造得麵目全非。技術潮流變了,交付方式變了,應用習慣變了,客戶需求變了,而且在雲的時代裏,改變發生得更快,越來越快。
亞馬遜和阿裏巴巴,一美一中,徹頭徹尾的互聯網公司,以電商平台起家,並且都將自己龐大而冗餘的數據中心資源經過重構和重新配置後,以價格低廉、使用簡單卻高度靈活的交付方式,提供給外界使用。表麵看,無論是技術的先進性還是可靠性,這些公司在IBM麵前就像是“調皮的孩子”。然而,當這些“調皮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足夠的自信把手伸到IBM的傳統客戶群中去招攬生意時,你可以想見IBM的驚慌。但驚慌並不意味著失措。當場景變換,舞池裏的節奏變換,藍色巨人已經開始重新調整它的舞步。
羅睿蘭必須采取行動。抉擇其實非常簡單,卻也非常殘酷。羅睿蘭在美國舉行的最有影響力的女性財富論壇上指出:“IBM願意改變‘我們做的一切’。”IBM習慣於轉型,但過程從不輕鬆。
最近1年來,在技術部署、業務重心、客戶關係、企業文化、員工心態等等方麵,IBM一直在不斷調整應變,同時也在更加快速地將種種要素拚接起來,希望由此重塑IBM麵對客戶時的形象——別老是那麼端著,別走那麼多流程和彙報體係,多談些實際問題少講些大趨勢,除了做大係統設計之外多來點高度靈活性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IBM需要借此重新找回自己多年來一直牢牢掌握在手裏的行業領導力——源於互聯網陣營的新興勢力正在逐漸侵蝕整個行業的基石,而IBM是這個行業多年來的最佳代言人。
提到創新,業界有這樣的說法“顛覆式創新有三種:第一種是徹底的發明。”“但越來越多的另外兩種顛覆式創新會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顛覆式創新最後顛覆的全是人性,人性有兩個最基本的東西:簡單和便宜。”
毫無疑問,IBM百年來一直在做的正是第一種顛覆式創新——徹底的發明,這一點不僅成就了IBM如今在全球高科技領域內的地位,也可以成為其繼續這一地位的立身之本。但不幸的是,後兩種顛覆式創新的衝擊,對IBM的影響非常直接和強烈,因為簡單和便宜,並不是IBM留給人們的印象。
無疑,IBM正麵臨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轉換。而對羅睿蘭而言,這也將是一個可以“像郭士納一樣偉大”的機會。這一次異常凶險同時也異常痛苦的轉型,IBM能有多大把握攫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