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兵:如何去寫這個時代的“創業史”
專欄
作者:單士兵
2015年什麼話題會最熱?答案絕對是“創業”。
隨意翻看新聞,每天都能見到縱身跳入創業大潮的各路人馬。比如,這兩天,毛大慶離開萬科去創業的事,用他自己話說,是“一不小心刷了屏,搶了兩會的風頭”。
這個萬科高級前副總裁,名頭太大,故事太多,顏值還不差,又能跑馬拉鬆,還很有人文精神,這一切我不想多去複述了。總之,毛大慶是個牛人,以前被王石親自挖到萬科,現在去搞“創新工場”項目,投資人名頭同樣大,是李開複和徐小平。更何況,萬科還明確表示,以後還要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去支持毛大慶的項目。人混到這份上,真是錢途和人品都賺翻了。
值得一提的是,談起這次創業,毛大慶輕描淡寫,笑言自己心態好,沒有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的創業壓力,強調創業對他來說,不太存在輸贏,更多的是一種人生體驗。
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要知道,如今這創業熱潮,用個流行語來說,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情狀雖然令人熱血沸騰,不過,就算是血仍未冷,也能想得到,會有太多人被後浪推倒在沙灘上。他們很多人帶著強烈的饑餓感,在做著成功的夢、發財的夢。
很多創業者現在還有個新身份,叫“創客”。這名稱,在今年“兩會”期間,還第一次闖進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算是享受到黨疼國愛了。其實,創客是舶來品,源自《連線》前總編克裏斯·安德森創造的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於興趣愛好,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產品的人。說起創客,我又想起另外一個身份,叫“創業家”,這詞起源於法文“Entreprendre”,其意為“從事(to undertake)”創新和發展的人,可以是企業家,風險投資家等等。
把“創客”和“創業家”這兩個稱謂拿來比較一下,要我說,前者多少有點“屌絲味”,後者嘛,則帶著濃濃的成功色彩。在一個萬眾都在創業的年代,能成為“創業家”,顯然那些擁有資本、資產和人才的人,機會會更大些。比如,像毛大慶。所以,當毛大慶把創業當人生體驗的時候,我最惦念的,還是那些苦苦掙紮四處奔波的普通創業者。
事實上,我們現在身邊就遍布這樣的普通創業者。這兩年,傳統媒體麵臨巨大挑戰,人才外流,麵對危機來臨,我有最慫了,從都市報逃到更傳統的黨報。而我的一些小夥伴,死活不肯再在媒體這棵樹上吊死了,堅持投身到創業大軍中。我和他們經常聊天,聽到最多的,就是“缺錢”、“缺平台”、“缺人才”、“缺關係”。那一刻,我真想他們變成“花無缺”呀。每次我經過他們簡陋的辦公樓,也都很想送上幾份盒飯。總之,身邊創業者,讓我看到的,還是艱難大於榮耀。
所以,麵對毛大慶創業的“人生體驗”說,我心裏有點不是滋味,倒不是怪毛大慶把話說得太輕慢,其實,喬布斯以前也說過,“業從來不是為了錢”。從某種意義講,我也理解毛大慶說“理想已經不是企業,而是要做一些影響別人的事情”,也相信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是真誠的。但是,我們活在現實中,不可能像毛大慶那樣不在意輸贏,更不能總靠喬布斯來給自己打雞血,因為他們就像範冰冰說的那樣,不需要嫁入豪門,因為自己就是豪門。
柳青在《創業史》這樣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而我們的人生,就活在一個平凡而又複雜、動蕩而不平靜的世界,麵對無數年輕人投身創業大潮,我們首先不要忘記就業正在傳遞的痛感,不要忘記仍然有太多權力、資本、製度是創業者的攔路虎。而要真正寫出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特征的“創業史”,也還是應該先鋪墊好屬於這個時代真正的饑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