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能站在“互聯網”吹起的風口(1 / 1)

誰能站在“互聯網”吹起的風口

卷首語

作者:孫婧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麵的微信拍賣會。一家位於蘇州的雕刻工作室用微信群拍賣幾件自己的作品,流程跟現實中的拍賣差不多,隻是場所換到了虛擬世界。粗粗計算,不到兩個小時的拍賣活動,一個百人微信群,給工作室帶來了近十萬的流水。

這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傳統產業=互聯網××產業”。這次經曆盡管有趣,但絕非新鮮事。比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淘寶,傳統商場+互聯網=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支付寶,傳統紅娘+互聯網=世紀佳緣,傳統出租車+互聯網=滴滴打車……

但“互聯網+”帶來的實際效果絕不是簡單地相加。相比少數幾個受到徹底顛覆的行業,傳統產業得到更多的是高水平的升級。通信領域、交通領域、零售領域、金融領域,一開始對互聯網的“入侵”都如臨大敵,但在適應形勢之後也紛紛自我變革主動升級,有的提升服務質量,有的“觸電入網”,有的則幾經演變形成新業態。

正如馬化騰所言,“它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不是顛覆掉傳統行業。”作為“互聯網+”概念的原創者,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將其解讀為利用互聯網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新領域和新生態被賦予“風口”猜想。所謂“風口”就是把同樣的資源擺對了地方,風就給吹上天了。下一個風口在哪?經濟學家、企業家都在尋找答案。把自己的產品搬到網上,做個公眾號,搞一場網絡拍賣,這充其量是互聯網思維擦出的零星火花,降低創業門檻,提高小實體收入。中國對“互聯網+”戰略期望頗高:“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其核心都綜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物理係統”,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日益完備的“信息係統”,通過兩者的融合,實現智能化生產。在中國,這個製造業戰略也正在實施。

於是有人分析,“風口”會出現在汽車物流、醫療、農業、本地生活服務等等行業,然而當我們在談論“互聯網+”時,我們並非在談論哲學或宗教。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追求的,無非是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更好的用戶體驗,更低廉的價格。“風口”無法被計算,隻能去體驗,行業春芽也無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尋覓,隻會誕生於市場。如果說“互聯網+”真能帶來一個個風口,也離不開吃苦精神和創新精神。

吃苦是新平台的通行證。那些互聯網大咖們在推廣自己看不見摸不到的產品時被當成瘋子或騙子的故事不用多講,一個新平台是如何用數千人的地麵部隊逐漸累積起來的案例也不必多說,“互聯網+”不會改變實打實的生產製造,不會改變精工製造的“工匠精神”,它帶來的顛覆或革新是為了更好的生產。

互聯網與製造業的各取所需,對於能吃苦的中國人而言,創新似乎更為緊迫。看“+”前的部分,目前為止,中國的互聯網領域並未產生過真正的創新。我們把youtube改造成youku,把twitter改造成微博,用微信取代facebook,用阿裏巴巴取代eBay、亞馬遜,在娛樂互聯網向消費互聯網轉變的這些年,這些改頭換麵帶來了一個個令人津津樂道的風口。未來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互聯網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就迫在眉睫了。

而看“+”後的部分,似乎任何行業乘以13億人口的市場規模,都能成為一個風口。如果風口沒出現,那原因隻會有兩個:也許是沒有刻苦生產,也許是沒有用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