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巢湖漢墓出土的兩件玉卮(1 / 3)

卮是戰國、兩漢時期流行的一種實用飲酒器,其形製一般應由器蓋與卮體兩部分組成,卮體圓筒狀,直壁,深腹,平底,三矮足,體中部一側有環狀扳手。玉卮是卮類器中最珍稀昂貴的奢侈品,目前見於著錄的漢代玉卮僅有6件(孫機先生認為戰國、兩漢出現的一類器型類似於現代高腳杯的玉酒具也應稱著玉卮,此類器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其中5件為出土器、1件為故宮傳世器。安徽巢湖北山頭一號漢墓出土的2件玉卮,則是同類器中構圖最繁縟考究、雕琢工藝最精細複雜、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經典之作。該墓出土了41件完整的珍貴玉器,其中兩件罕見的玉卮出土於墓葬的北邊廂內,現收藏於巢湖博物館,介紹如下。

一、器型、質地與紋飾

巢湖北山頭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玉卮形製、紋飾不同,分作兩式介紹。

A式:由一塊整玉雕琢成型,出土時無蓋,青白玉質,局部有灰白色沁斑,器作圓筒狀,直口,平沿,深腹,三矮足。器表用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雕琢複雜圖案。一側雕琢“螭虎座鳳鳥銜環”圖式:鳳鳥麵闊、雙目圓睜、直鼻、厚唇、豎冠耳內撇,昂首佇立,口銜絞絲紋活環,兩翅舒卷外展,兩爪踏在螭虎腰背部,長尾彎曲分三岔向三個方向作大弧度外卷(圖1、2、5);螭虎碩大的頭部奮力側昂,頸部長而粗壯,前肢伸展,後肢屈蹲,張口露齒,雙目圓睜,作後體弓屈蓄勢欲行狀,絞絲紋長尾誇張性上翹外卷,形體盡顯孔武雄健之勢(圖1、5、6)。另一側透雕一熊,以熊身作環狀扳手。熊頭肥碩,大圓眼,鼻上翹,嘴扁寬,頭頂鬃毛上卷,兩鬢鬃毛長而寬厚,兩前肢一肢奮力上舉、一肢右彎置於腹部,兩後肢一肢奮力後伸、一肢前屈,怒目側視,形態作誇張性撲擊狀,絞絲紋長尾亦向外翻卷(圖3)。卮身外壁至上而下由六周環帶狀寬弦紋將淺浮雕地紋分作五區:第一區為勾連獸麵紋;第二、第四區為排列規則的勾連雲紋(圖2、3);第三區為夔龍紋,此區除地紋雕成夔龍紋外,自近螭虎端又向兩側對稱伸出兩組由淺浮雕向高浮雕漸變的碩大夔龍紋,此夔龍紋自第三區折而豎直下行,延至第五區又折而右轉前伸,然後漸趨突鼓、膨大、彎曲向上作漩渦狀內卷,形成高浮雕的夔龍尾部(圖2)。此兩組高浮雕夔龍紋對稱置於螭虎座鳳鳥銜環組圖、熊狀扳手組圖之間,四者構成了水平高差有別、垂直四等分器表空間的錯落有致的生動組圖;第五區為三隻站立的長尾鳳鳥紋。外底部以兩周弦紋圈帶界隔將陰線刻圖案紋飾分成三區:中心區陰刻三組變體卷雲紋,每組卷雲紋首端又以細陰線刻出變體菱形網格圈紋,三組幾何卷雲紋繞中心區同向旋轉,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生動的漩渦紋圖案。外側邊緣區三等分陰刻三組菱形紋和三角形紋(圖4)。器底置熊首座三矮足,熊首肥碩扁寬,頂部飾火焰紋,變形呈角狀的兩耳長而尖向內卷,“臣”字形大眼,短鼻下刻繪弧狀兩孔(圖2 、3)。整器造型別致,構圖考究,製作工藝繁縟複雜而又生動奇巧。口徑7.91厘米,底徑7.4厘米,通高13.1厘米,壁厚0.3厘米。

B式:青玉質,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蓋麵微鼓,灰白色,蓋下緣內收成凸榫狀,與器口套合呈子母扣。頂麵中部由兩周陰刻弦紋圈帶將器蓋紋飾分作兩區:內區剔地淺浮雕四出蓮花紋。外區陰線刻勾連卷雲紋作地,“品”字形圓雕三個渦紋狀立體紐,紐末端磨平,其外以一周弦紋圈帶作邊闌(圖10)。器身圓筒狀,色偏黃,有深褐色沁斑,直壁,平沿,平底,三矮足。器身一側采用透雕和高浮雕的技法刻琢一鳳鳥扳手。鳳鳥頭部寬扁,尖喙,雙目圓睜,冠羽分向兩邊上翹內卷,胸腹部外突形成一環狀扳手,腹部有“幾”字形雙細線刻紋,兩腿弓屈向內側略呈“八”字形站立,足部三隻利爪向內彎折踏地,尾羽向兩邊分開並舒展翻卷,鳳鳥下方置“心”形紋(圖7、8)。鳳鳥扳手背麵的器壁中部采用隱起手法用雙陰線刻出四個矩形格,格內飾排列規整的蒲紋,其上、下各飾一條變形鳥紋帶(圖9)。外底中間陰線刻變體蓮花紋,外圈為一周弦紋圈帶,圈帶向內三出旋渦紋(圖11)。口徑6.75厘米,底徑6.6厘米,通高11.2厘米,壁厚0.4厘米。

目前見於著錄的6件玉卮,形製基本雷同,皆用一塊整玉料製作成圓筒狀卮身。從出土情況及其大小、實用功能推定,這些玉卮多數原應是有器蓋的,可能是流傳過程中有缺軼,致使我們現在見到的有些玉卮已不存器蓋。玉卮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紋飾構圖、製作工藝技法的差異上,如湖南安鄉黃山鎮西晉劉弘墓出土的無蓋漢代玉卮(圖12)、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代有蓋玉卮(圖13),器身僅以淺浮雕雕琢紋飾,與巢湖漢墓出土玉卮明顯不同。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的玉卮,器身亦僅以陰刻線雕琢出規整的勾連雲紋(圖14)。江蘇揚州甘泉巴家墩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玉卮,通體則光素無紋,形製極簡約(圖15)。為便於比較幾件玉卮器形、紋飾上的異同,我們將6件器物主要特征列表如下。

從上表可看出,在6件器物中,巢湖北山頭漢墓出土的兩件玉卮尤其是A式玉卮,無論從形態特征還是紋飾組圖、琢磨加工技法上都是最為精細複雜的,可視為同類器中最高工藝成就的代表之作。

二、製作工藝特征

巢湖北山頭漢墓玉卮的製作,選材用料考究、構圖設計複雜奇巧,琢磨加工過程使用了陰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透雕及特殊的薄胎、活環技術,反映了漢代製玉工匠精湛嫻熟工藝水平和漢代玉器發展繁榮的傑出藝術成就。

1、選料

製作上述2件器型獨特、構圖繁縟的精美玉卮,是一個靈巧運用多種高超的雕琢技法,在器物各種局部的立體空間位置反複精細加工的複雜過程。按照治玉者預先精確構思設計的“圖樣”成功雕琢出玉卮成型器,首先對使用的玉料質地、軟硬度應該有一個嚴格的要求,脆性較大的硬玉用作此器坯料顯然是難以進行複雜精細雕琢的。巢湖北山頭漢墓的發掘單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曾委托上海複旦大學應用離子束物理重點實驗室對2件出土玉卮的化學成分進行質子激發X熒光分析研究(屬無損傷測試,參閱《巢湖漢墓》P168,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版),證實兩件玉卮均為新疆和田白玉質地,屬於典型的具有良好韌性的細膩優質“軟玉”類,由此表明,漢代製玉工匠對製作2件形製複雜、構圖繁縟細膩的玉卮所使用的玉料,是經過了高標準精心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