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場革命正在神州大地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場偉大革命被人們譽為“第二次革命”,它無疑是偉大的,因為它讓十幾億人興奮不已。鄧小平給它起了一個內蘊自信、外顯大氣的名字,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場偉大革命的艱巨性與複雜性毫不遜色於“第一次革命”——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外觀世界風雲,內察中華國運,深覺“第二次革命”的戰略立意更為高遠。在中國進行“第一次革命”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開篇就曾寫下這樣一段讓後人回味無窮的精辟話語:
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在這場艱巨而複雜的“第二次革命”中充當“民族槍杆子”的當屬如今的它們——數以萬計的中國企業,即中華民族自己的企業。這些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它們構成了中國社會經濟製度的微觀基礎。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有了切實的載體;正是由於它們的創新,技術產業化才有了一個運行穩定的平台;正是緣於它們的發展,中國人的社會化和國際化才有了可以依靠的主體。中國企業人就是“走進新時代”的“民族英雄”!中國本土企業非常重要,它們是21世紀中國航船的重要動力源。
回顧毛澤東的諄諄教導,我們不妨這樣自警自醒:
企業的規律——這是任何經營企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現代企業的規律——這是任何經營現代企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中國現代企業的規律——這是任何經營中國現代企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鄧小平曾指出: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確如此。21世紀雖然已經來臨,但是它卻沒有像許多千禧祝福語所言的那麼太平與祥和。正好相反,“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掀起的黑色旋風似乎已將具有“不確定性”特征的世界向“更不確定性”又推進了一步。經濟競爭更加激烈了,形式也更加複雜多變了。企業界形象描述競爭形態的說法已經從久已盛傳的“狼”理論變成了“狼群”理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經過近30年百折不撓的拚搏和循序漸進的推行,現在已到了由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關鍵時刻。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刻”、“關鍵階段”。在全新的21世紀,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能不能在本世紀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中國是否能完成這一質的飛躍?這一係列的曆史性命題與構成經濟製度微觀基礎的中國民族企業有著異常密切的關聯。因為這些企業是我們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槍杆子”。可是,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經濟組織,在改革開放之後雖已闖過近30個風雨春秋,但是現今它們所麵臨的生存現實卻仍然可以用毛澤東當年的一句詩詞來描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同時具有中外企業工作經曆的朋友們,應該不大會反對這句詩詞對中國民族企業所隱喻出的現實意義。因為正在中國大地風起雲湧的外資企業確實在許多層麵遠遠勝過中國本土企業。
誠然,用毛澤東這句詩詞來總結中國民族企業的生存現實似乎略顯悲觀,但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企業人絕不會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更何況,目前中國企業界還是“西風”盛行,“東風”不勁,僅憑這一點,“而今邁步從頭越”就一點也不為過。中國現代企業的問題,無法也根本不可能依靠別人來解決。那些站立在中國大地上為中國現代企業艦隊領航、掌舵、劃槳的中國企業人(尤其是中國企業領導人),才可能真正認識、透徹了解並認真解決中國企業自己的問題。
在此非常需要從文化角度對中國企業人的既有思維模式進行根本性反思。因為隻有文化性解讀才能為中國企業人的思維提供社會性根源,才能有助於中國企業人切實領悟西方智慧,也才能真正夯實中國企業戰略的基礎。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大勢發展迅速,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合作,中國政府也越來越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這從客觀上要求中國企業人能夠融通不同文化,尤其要融通中美兩國文化。因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大國,而美國又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大國。從這一意義出發,融通中美文化更有利於鞏固中國企業戰略規劃與戰略執行的基礎,更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戰略的國際適應性。這對於中國企業的現實意義與對於美國企業的現實意義是一樣的。因為,美國企業群要立足全球市場,而中國企業群同樣也要立足全球市場。這是中國企業人融通中美文化的國際需要。
在中國國內,這種文化融通仍然是必需的——由於中國企業不得不去麵對已經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孫武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在本書看來,在這個2×2的組合中,孫武似乎少列了一種組合:不知己而知彼。孫武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本書認為,不知己而知彼,凶多吉少。目前,中國企業似乎正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它們過分熱衷於一知半解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而對中國文化的合理內核,也就是自己祖國文化的精華,卻置若罔聞、不求甚解。在現實中,能將中國文化巧用於企業發展大計的本土企業人並不多見,能夠在外國業界朋友麵前將中國文化精華與現代企業管理聯係起來侃侃而談的中國企業人少之又少。他們一談到西式管理倒頭頭是道。難道這不是“不知己而知彼”嗎?很難讓人信服,一個不信任自己文化根源的企業群體最終能夠在弱肉強食的全球競爭中戰勝國際對手。事實上,對待母國文化的態度所折射出的是一種戰略思維的底色。企業人的這種戰略思維底色一旦出現色差,企業往往很難真正取得長遠發展。中國企業人似乎沒有我們的鄰居韓國企業人做得漂亮。韓國人有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他們說:追求傳統,可以掌握世界;擁抱傳統文化,可以令自己的文化通行全球。韓國三星、現代等企業之所以能夠在短短數年中成就今天的氣候,韓國企業人對本國文化的執著追求功不可沒,尤其是他們在戰略思維和產品設計諸多層麵融入了韓國文化的因子。現在,韓國企業確實表現出一股“通行全球”的氣勢。反觀中國企業,確實讓人深思——盡管我們有著號稱五千年的曆史文化。因此,這是中國企業人融通中美文化的國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