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
卷首語
作者:子平
“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3周年之際提出的這一黨的建設的新要求、新部署,一針見血、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一個部門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政治生態的狀況,直接決定著從政環境的好壞。政治生態汙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幹淨。
大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麵,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關係黨的形象和工作大局。沒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就難以有序開展、高效推進,還會助長庸俗乃至病態的官場文化,甚至為腐敗滋生提供土壤。另一方麵,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如何,也直接影響著社會。政治清明,則社會和諧穩定、幹部群眾心情舒暢;反之,則容易積聚不滿和怨氣,甚至誘發種種社會矛盾和衝突。此外,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還與幹部隊伍的健康成長緊密關聯。“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好的環境可以引導人積極向上;一個壞的環境則可能讓好人腐蝕墮落。隻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走為民務實清廉的正道,不入貪腐奢靡的歧途。總之,大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麵對的現實課題。
應該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抓作風作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堅持從嚴治黨,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嚴厲查處各種違規違紀行為,破除各種官場舊習和潛規則,政治生態得到了明顯改善,從政環境也由此煥然一新。但祛除頑疾,非一日之功。一些地方和部門政治生態不健康、從政環境惡劣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門大大小小的“圈子”林立,或拉幫結派,或黨同伐異。一些地方和部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招投標,明麵上公開程序、全程監督,暗地裏卻是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再比如,一些人在上級下屬之間大搞人身依附,四處找靠山、甘願當奴才;在同級之間搞惡性競爭,想方設法抹黑誣陷、打擊陷害。還有一些人熱心於當“老好人”,把“不表態”當法寶,把“打哈哈”當護身符……這些不良的官場文化和現象,雖然隻是個別情況,卻烏煙瘴氣、危害極大。它推崇的是關係學、厚黑學和官場術,大行其道的是關係網、潛規則,講私情不講黨性、講關係不講原則,嚴重背離了黨性原則,有的甚至違背了黨紀國法,必須堅決加以整治。
大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必須抓住幾個關鍵點。首先,要從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做起。“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一個地方和部門,工作搞得好不好,固然和領導幹部的能力和水平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領導幹部要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養。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公道正派才能帶好隊伍。
其次,要有剛性的製度規定和嚴格的製度執行。製度建設是政治清明的根本途徑。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完備、嚴密的製度設計製約權力的使用、規範從政行為,就一定能夠有效打破關係網、抵製潛規則,為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要有正確的用人導向。“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堅決匡正選人用人風氣,“絕不讓老實人吃虧,決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風氣自然能正,生態自然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