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講,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活動,就是企業的財務活動;而對企業財務活動的管理,就是企業財務管理。對於財務管理的概念,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業界,目前還未形成共識。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財務管理的內容和職能也在不斷得到擴展,人們很難從同一個角度把握財務管理的內涵。我們認為,財務管理是基於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係而產生的,是組織企業資金活動、處理企業同各方麵資金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促使企業的價值或財富達到最大化的一門學科,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西方財務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西方財務管理的產生與發展,是與股份公司的產生、發展相伴隨的。17、18世紀,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金融業的興起及生產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典型的企業組織形態。尤其是19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歐美國家產業革命的完成,製造業迅速崛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越來越多。股份公司的迅猛發展,導致許多公司紛紛建立了一個新的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專門履行籌集資本之功能,於是財務管理便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專業化的獨立職業。目前,美國著名財務學者GREEN於1897年發表的《公司財務》被公認為是西方財務管理獨立的標誌性研究成果。需要強調的是,一百多年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證明,財務管理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的經濟事件及非常時期的經濟政策都是密不可分的。其中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組織的變遷對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現代西方財務管理的發展,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其主要發展過程可概括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籌資財務管理階段
20世紀初期的30年裏,西方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為公司的組建和發展籌集所需資金。這一階段財務管理的主要特點是:財務管理以籌集資本為重心,以資本成本最小化為目標;注重籌資方式的比較選擇,但對資本結構的安排缺乏應有的關注;財務管理中也出現了公司合並、清算等特殊的財務問題。但由於資本市場不甚成熟,會計信息也不太規範可靠,且股票買賣中“內幕交易”現象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這一階段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也是籌資問題,如前述標誌西方財務管理獨立的《公司財務》就對公司資本的籌集問題作了詳細論述。
(二)內部財務管理階段
由於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普遍不景氣,許多公司倒閉,投資者損失嚴重。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各國政府紛紛通過立法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如美國先後於1933年和1934年通過了《聯邦證券法》、《證券交易法》,明確規定公司發行證券之前必須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注冊,向投資者提供公司財務狀況及其他有關情況的說明書,並按規定的模式向證券交易委員會定期報告財務狀況。政府監管的加強客觀上要求企業把財務管理的重心轉向內部控製製度建設。同時,這次經濟危機也使許多公司意識到,財務管理不僅是融資問題,還應包括對資金的科學管理,保持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嚴格控製財務收支。在財務管理實踐中,人們開始將計算和技術用於財務分析與計劃,用於現金、應收賬款、庫存及固定資產的管理與控製,出現了各種計量模型與財務分析方法。
這一階段的財務理論研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美國的洛弗(W。H。Lough)在《企業財務》一書中,首先提出了企業財務除籌措資本之外,還要對資本周轉進行有效的管理。英國的羅斯(T。G。Rose)在他的《企業內部財務論》中,特別強調企業內部控製的重要性,認為資本的有效運用是財務研究的中心。
(三)投資財務管理階段
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複雜和規模的日益擴大,人們慢慢認識到,資金運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並不僅僅取決於日常的財務管理與控製,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投資決策的成功與否。因此,投資管理日益受到重視,投資決策在企業財務管理中逐漸取得主導地位,而與資本籌集有關的問題則逐漸退居到第二位。就固定資產管理而言,其管理思想和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1)確立科學的投資管理程序,包括投資項目的提出、評審、決策、執行及再評估。(2)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指標。在考慮到投資回收期等靜態決策指標的缺陷後,人們逐步建立了包括貨幣時間價值的動態決策指標,亦即貼現現金流量指標體係,主要包括淨現值和內部報酬率等。(3)組合投資思想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