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一貫精於營銷的斯蒂夫·喬布斯這次定價的巧妙之處,就在新版iPhone的利潤模式之上。據了解,與蘋果合作的電訊公司AT&T為每部3GBiPhone最多補貼499美元,以補償蘋果在iPhone硬件收益上的損失。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顧客要使用3GBiPhone,就要鎖定兩年與AT&T的合約,這樣電訊運營商和蘋果都賺錢。其實,運營歐洲3GB版iPhone的O2和T-Mobile,以及日本的軟銀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和記電訊”都接受了這種補貼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3GBiPhone在全球範圍內急速擴大銷售。目前歐洲、美洲的主流電訊運營商也都是采用這種簽約補貼策略,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同樣是每個月繳納幾十美元的包月電話費用,而簽約買iPhone隻不過每個月要多掏十幾美元,但這比簽約購買諾基亞或者三星手機更有誘惑。
對於手機產業來說,影響它的因素始終是價格、功能和設計。斯蒂夫·喬布斯正是抓住了消費者這樣的心理,所以在價格盡量低的前提下提供盡量多的功能和個性化的設計。隻是山寨機會很難擺脫低利潤、低附加值的下遊產業的地位,更不要說抄襲盜版嫌疑所帶來的道德壓力和法律糾紛,在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日益上漲的今天,山寨機的前途十分令人擔憂。而斯蒂夫·喬布斯的如意算盤是把3GBiPhone的價格降下來,然後將蘋果iPhone打造成新一代電話用戶手持平台的首選終端,硬件上即使不賺錢,卻可以通過提供版權和軟件相應服務,利用網絡進行有償服務的認證,直接將硬件製造贏利模式升級為網絡軟性服務提供商角色。
70.拚的是實力
年新一輪彩電降價競爭中明確表示:長虹既不打算降價,也不參加任何價格同盟。長虹集團究竟怎樣看待價格戰?
我國的彩電業是最早經受市場洗禮的行業之一,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產業。這也是引起彩電業價格大戰的重要背景。我國的彩電業已經進入發展的成熟期,主要表現為彩電的供大於求和生產技術的日臻成熟。2000年,國內彩電市場年銷量為2000萬台左右,但彩電的生產能力已超過4000萬台,產銷嚴重失衡,這種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自然而然會迫使企業以價格競爭的辦法搶占市場。
這些年來,彩電行業已經過了6次大的價格戰,行業平均利潤已經降至3%。但是長虹在1999年仍然保持了6%的贏利水平。這是因為彩電市場供大於求,隻是有了降價的可能,而把“可能”變成“現實”,就要看企業的實力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價格戰也是實力戰。而實力又是由技術、勞動力、成本、管理策略等因素決定的,是企業綜合能力的體現。
“長虹當年敢於大幅度降價,就是得益於它的總成本領先優勢。”長虹相關負責人說,“以前,我們使用的行輸出變壓器主要從外省購買,每隻價格55元左右,如今我們的彩電使用的行輸出變壓器自己供給,每隻成本約36元,僅此一項,每年我們就可以降低成本9000多萬元。另一筆賬是勞動力成本賬。長虹的勞動力成本比沿海低30%左右,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適當采用勞動密集型的策略,一來可以獲得沿海和發達國家難以達到的經濟效益,二來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正因為這樣,我國加入WTO後,整個彩電行業是最能經受得住外國產品衝擊的。”
這位負責人認為,搞市場經濟,價格的升與降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即使這樣,長虹也不會因為不反對價格戰而盲目降價,長虹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抓市場,先抓技術,先從自己做起,以高新技術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立足。
長期以來,價格隻是一個表象的問題,重鑄我國彩電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我國的彩電重複投資,盲目引進,嚴重過剩,因為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有的隻是無休止的概念炒作,低價格成為切入市場的屢試不爽的靈丹妙藥,無休止的價格戰,雖然使我國彩電行業奪得了可觀的份額,但付出的是全行業大麵積虧損的慘重代價。由於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規模雖大競爭力不強,這種規模成了新世紀的恐龍,等待他們的反而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規模黑洞”。
另外,由於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成熟,市場規範、市場秩序、競爭規則還不健全,從彩電業內憂外患的生存環境來看,政府和行業主管不能缺位,而應該適時引導,不能放任自由市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