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邁向成功之路(2)(1 / 3)

再問,我們置身於什麼行業?我們的上遊與下遊又是什麼行業?我們相互的依賴度如何?我們該如何可以互助與互惠?該如何可以雙贏?有些什麼人會加入掠奪我們的生存空間?他們憑的是什麼?有些什麼產品可以取代我們自有產品的用途?我們該如何保持永續經營與競爭優勢?

處於高度智慧競爭的時代,我們隻有戰戰兢兢,時時刻刻地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注意它們對我們的產品、企業以及工作的影響與挑戰;注意它們對我們上遊與下遊的生存威脅,妥善地以雙贏的觀念與行為,結合我們的上下遊成為一個堅實的體係(高效率的團隊),進一步持續發展。

“互惠雙贏,良性循環”,盡管物換星移,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們來做勝者,就能永掌商機。

4.“永備”——不敗的公司

1969年3月1日,筆者通過“毛遂自薦”的方式,進入了當日正式成立的永備公司台灣分公司。

美國永備公司在當年,是全世界第二大化學公司,僅次於杜邦公司。眾所周知的“永備電池”,正是該公司之產品,故將公司之中文名稱譯為永備。不幸地,1984年印度的波帕事件,使得永備公司賤賣資產以圖救,永備電池那個事業也跟著賣掉,公司的地位如江河日下。

筆者在1973年4月底離開了台灣永備公司,經過了創業、停業、就業、失業的起伏顛沛,於1990年10月1日又重回永備公司。回到公司的當時,在職的人員共有26人,這比1969年初創台灣分公司的規模多了10人,但到了今日,台灣永備公司已裁縮為9人。

永備公司的英文原名,應該直譯為“聯合碳化物”或稱簡稱為“聯碳公司”。永備公司擁有多項塑膠與化學品的專利,包括眾所熟知的聚乙烯塑膠。永備公司原本是個多元產業的事業組合體,除了塑膠與化學品外,尚曾有:亡業鑽石、晶體事業、電池事業、汽車用品事業、消費性塑膠袋事業、特殊鋼事業、電焊事業、電極棒事業、工業氣體事業,以及眾多其他事業。

由於永備公司事業過度多元化,產業彼此之間互無關連,遂使得事業的經營采“利潤中心製”,各自成為獨立事業體,也各自追求高營業額。這個體製塑造了永備公司“各自為政”的企業文化,建立了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核心能力的多個獨立事業體。由於其獨立,故利於購並,由於技術卓越,故利於擁有市場的同類公司,通過購並之而達到整合。

1984年永備公司在印度波帕的工廠發生毒氣外泄,死亡了2000多人,使得永備公司賠償了巨額現金,在原先經營利潤有限之下,負下了巨額債務,永備公司的股價也跌至穀底。

1985年,規模遠小於永備公司的GAF公司,展開了以小吃大的兼並策略,打算在吃下永備的多元事業後,再個別轉售以圖利。假如這項計謀得逞,永備公司將從此絕跡。當時永備公司的經營者,被迫出賣了多個獲利良好的事業,包括永備電池事業,換取現金來反收購股權,才保住了永備公司。

自1988年開始,永備公司開始作企業體製改革,全麵推行“EQ(EXCELLENCE THROUGH QUAIXTY)方案”,以圖改善工作的品質,來提升經營成效。1990年“公司再次實行“EQAI方案”,以加速行動,並於1991年推動“企業減肥”及再生工程,全力執行兩項經營方針:

(1)集中力量於所長及所強。

(2)將企業定位為“低成本及受顧客愛戴的供應商”。

根據波特《企業競爭優勢》一書所指,企業需要依賴低成本或憑借差異化來維持高價值而立足於競爭。永備公司因強於生產技術,遂取之為“核心能力”,使自己產品成為全世界乙烯衍生物及聚乙烯的最大供應商,並藉不斷的改進,使自己的生產成本降低,而不畏景氣循環,在經濟不景氣下仍不虧損,達到“永備”不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