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棋局與中越關係
專欄
作者:趙楚
最近,中國總理李克強順利完成東南亞之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越南的成功訪問。兩國不僅簽署了13項各類經濟與其他領域合作協議,在中國公眾和國際社會最關心的南海問題上,兩國重申了通過外交和和平談判解決主權爭議的立場,並就南海共同開發事項達成了合作共識,成立了有關工作小組。前兩年南海主權問題劍拔弩張的局麵終於出現了合作和共贏的曙光,中國一貫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也有了落實的跡象。
然而,本次中越間達成的合作友好氛圍會對越南的南海主權問題政策產生什麼影響?直白點說,越南會不會因此轉變在此問題上頑固的自私立場,從而有利於中方早日恢複對南海被越侵占島礁的主權?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察越南自20餘年前開始國內政策轉變以來,特別是南海主權爭端激化以來的對華政策。
越南在1990年代初開始國內改革進程,當時越南外部環境變化最大的事件有二:一為中國以經濟為中心的改革已實行10年並取得巨大成果,這為周邊國家提供了巨大的搭車機會,同時也給越南在直接的軍事壓力之外增加了前途難測的經濟壓力;二是由於蘇聯解體,蘇聯編織的以經互會為主要核心的原蘇東經濟共同市場體係崩潰。因此,破除對華敵意,恢複對華交往和合作,成為越南生死存亡的外交事務,也是越南得以進行政策重心向經濟轉移的前提條件。
南海中國主權被侵占的直接原因是,曆史上中國作為陸權大國對海洋權益維護的無力,因此越南在南沙這一距中國最為遙遠的邊緣海區得以竊占島礁。但最近20餘年來,隨著中國的總體國力逐步向軍事國防領域轉化,在整體國家戰略規劃中,海權的要素興起、凸顯,中方解決南海主權的曆史遺留問題的意識、意誌和實力都逐步顯示出來。這在過去兩年中方在南海的維權執法聲勢和力度中都得以體現,越南對此心知肚明。中國解決南海主權問題的時鍾加速了,越南必須在兩國關係、南海主權問題以及整體國家戰略層麵對此加以通盤考量和設計。
對越南而言,與中國保持大局合作和交往,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南海問題上,都不可或缺。中國提供的經濟機會對越南的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中越關係崩盤,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必將采用更直接和強力的形式,這是越南不願看到和不能承受的。因此,即使在近年南海主權爭議最熱時,越南最高領導層始終堅持中越兩國和兩國執政黨高層間的交流,保持最高交流的管道暢通。越南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也都反複聲明,沒有武力解決問題的政策。對這些最高層政策聲明下注腳的,是越南加大對華經濟合作力度,積極響應中方的經濟和雙邊合作倡議。這也是本次中越能順利達成豐碩的經貿合作與南海合作開發共同意見的重要原因。
當然,越方也深知,這一切都無法改變兩件事:一是中越的基本力量對比和越方對中國的需求,二是中方在主權問題上的鮮明立場。因此,越南近年來在維護中越關係大局與合作的同時,還積極采取了複雜的配合政策。
除加大對南海竊占島礁的行政管轄措施外,在外交上,越南加大了與美國、日本和印度等亞太國家的合作,積極把這些交流引向軍事交流和合作領域,增加南海問題的國際因素;其次,在地區內部,越南借助東盟平台,希望把中越的主權爭議與南海其他主權聲索國捆綁起來;最後,借助其日益豐滿的國庫,越南開始打造新一代海空力量,購買了先進戰機和戰艦。越方也明白,這些籌碼的作用均屬有限,因此,也加大了與中國的合作和交往力度。這一切複雜的政策體係都指向一個核心目標:贏得更多時間。換言之,緩和南海主權爭議形勢,控製危機,與中國發展更好的合作關係,成為越方戰略籌劃的第一要務。
也許,此次雙方順暢的合作態度顯示了越南等南海主權聲索國頑固立場背後的真實目標:主權意味著權益,權益意味著利益,主權不可妥協,而利益可以共贏共享。
在麵臨輸光籌碼的威脅時,利用已有籌碼,換取利益參與,可能是越南等國未來唯一可指望的目標。但對中國來說,這很可能也是真正可靠的收複主權之機,因為合作開發的前提畢竟是主權歸我。所以,南海僵局也許並不像人們看上去那麼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