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 / 3)

海蜇

60~80

介紹

海蟄又名水母、白皮子,猶如一頂降落傘,也像一個白蘑菇。形如蘑菇頭的部分就是“海蟄皮”;傘蓋下像蘑菇柄一樣的口腔與觸須便是“海蟄頭”。海蟄皮是一層膠質物,營養價值較高,海蟄頭稍硬,營養膠質與蟄皮相近。

營養成分

據分析,每100克海蟄中含熱量33.00千卡,蛋白質3.70克,脂肪0.30克,碳水化合物3.80克,膽固醇8.00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05毫克,尼克酸0.20毫克,維生素E2.13毫克,鈣150.00毫克,磷30.00毫克,鉀160.00毫克,鈉325.00毫克,鎂124.00毫克,鐵4.80毫克,鋅0.55毫克,硒15.54微克,銅0.12毫克,錳0.44毫克、蘇氨酸138毫克、色氨酸、14毫克、纈氨酸129毫克、精氨酸292毫克、組氨酸、19毫克、丙氨酸221毫克、天冬氨酸349毫克、穀氨酸527毫克、甘氨酸662毫克、脯氨酸237毫克、絲氨酸152毫克。

養胃作用

經研究發現,海蜇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和煙酸、鈣、磷、鐵、碘、膽堿等成分都相當的豐富。其中維生素B1及維生素B2可維持神經係統正常運作及促進細胞再生,避免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從而起到養胃、護胃的作用;而煙酸能協助消化係統維持正常功能,減輕腸胃障礙問題。其中的鐵可以替慢性胃病患者補血,因為慢性胃病的患者經常為了抑製胃酸分泌而服用製酸劑,但也同時影響了鐵質的吸收。因此多食用海蜇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食療作用

海蜇味鹹、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化痰、消積化滯、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陰虛肺燥、高血壓、痰熱咳嗽、哮喘、瘰鬁痰核、食積痞脹、大便燥結等症。

食用指導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淨,去掉鹽、礬、血裏、砂子,再用熱水汆一下,然後切絲拌涼菜用。食用涼拌海蟄時應適當放些醋,否則會使海蟄“走味”。

選購技巧

優質的海蜇皮應呈白色或淺黃色,有光澤,自然圓形、片大平整、無紅衣、雜色、黑斑、肉質厚實均勻且有韌性的最好;無腥臭味;有韌性;口感鬆脆適口。

雙耳海蜇

材料

海蜇100克,銀耳、黑木耳各20克,麻油、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

1銀耳、黑木耳用溫水泡發,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瀝水。

2海蜇皮用清水浸泡2天,撈出洗淨,切絲,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瀝水。

3將海蜇放入大碗中,加入銀耳、黑木耳,調入麻油、精鹽、白糖,拌勻即可。

功效

養胃生津,清胃滌腸,助消化,利尿通便。

海蜇要提前半天泡好,反複洗幹淨為止。

中醫師點評

中醫認為,銀耳配上木耳有清胃滌腸,助消化的功效,食用此菜可以很好的預防胃癌和胃潰瘍等症。

太子參海蜇湯

材料

海蜇50克,太子參15克,菜心30克,薑絲、蔥段、精鹽、雞湯、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

1太子參洗淨,去雜質。

2海蜇洗淨,切成細絲。菜心洗淨。

3淨鍋置火上,加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熱,下薑絲、蔥段爆香,放入太子參,倒入雞湯煮25分鍾,下入海蜇絲和菜心,煮熟調入精鹽即成。

功效

清熱化痰,消積化滯,潤腸通便。

太子參要先熬煮,才能熬出營養。

中醫師點評

中醫認為,化痰可和胃、活血可止痛,海蜇配上太子參有益脾氣,養胃陰等功效,可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者作輔助食療。

海蜇海帶

材料

海蜇皮80克,海帶250克,陳皮、白糖各適量。

做法

1將海蜇搓洗幹淨,改刀成絲,放水中洗淨,取出裝碗。

2海帶切片,入沸水焯熟,陳皮泡軟。

3起油鍋,將海帶、海蜇條、陳皮同入鍋中炒片刻,調入白糖,稍燉即成。

功效

潤胃腸燥、消痰軟堅、泄熱利水、止咳平喘。

海帶要浸泡洗淨微沙,陳皮能使海蜇更酥脆。

中醫師點評

中醫認為,海帶入肝、胃、腎三經;和海蜇配菜可以有效嗬護胃健康,而海帶還有預防胃癌的功效。

糖醋海蜇

材料

海蜇400克,生抽、料酒、精鹽、白糖、辣椒、醋、香油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