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以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博大胸懷,常人難有的氣量,心存大局,用人之長,終使他連任兩朝宰相,成就一代霸業。
能受氣,成大器;氣量大,成就大。讓後人敬仰的曹操可算一個,不說他胸懷宏大的政治抱負,就是在為官用人上,氣量也很大,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繞過的標杆。
三國時代,大才子陳琳奉命寫討伐曹操的檄文,筆鋒犀利,洋洋灑灑,種種罪過,“殺傷力”很強,引發各路諸侯紛紛發戈。曹操讓秘書念檄文,驚得渾身發涼,氣得直蹦:“媽的,秀才造反,後患無窮!”
火氣方剛的曹操打敗了各路叛軍,平息了暴亂,抓住了陳琳,怒斥陳琳,說檄文罵他一個猶可,為什麼罵他祖宗三代?
陳琳不亢不卑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應對。
在與陳琳對話中,曹操發現陳琳之能,目光遠大,膽識過人,確實是一個難得人才!他力排眾議,不僅沒有殺他,還親自委以重任,留在身邊作記室。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曾經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去征服。”試問古今官場,試問桑滄故園,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位高,得人尊重是一時的;德高,受人尊重是永久的。氣量是對別人的理解、認可,是對錯誤和謬論的暫時忍讓。忍一忍,海闊天空:讓一讓,柳暗花明。曹操寬宏大量的胸懷,展現了他的名將風範與人性光輝。
如此重情重義,高風亮節的將領,怎能不讓人敬重?當初,他與羽翼未豐的劉備青梅煮酒,有人覺得劉備將來可能會成為與之爭天下的人,建議殺了,可曹操卻說:“現在是網羅天下人才的時候,不能殺一個人而失了天下心。”
發生於東漢末葉的曹操和袁紹之間的一勝一敗,包含著諸多頗有戲劇性的偶然與必然,很值得玩味。兩軍在官渡相持日久、僵持不下時,形勢對曹軍多有不利,曹操準備放棄官渡,退保許都。荀或提出了“苦撐待變”的高見,被曹操納言。不久,曹軍就迎來火燒烏巢糧草的良機。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手下的親信搜集到戰前營內一些人怕打不贏而寫給袁紹的欲降信,下屬問如何處理,曹操看也不看,讓一把火燒掉。曹操以他的度量,使所有人大為寬心,也凝聚了眾將之心,實際上起到了難以估量的正能量作用。
唐代著名政論家趙蕤在他的《長短經》一書中說:“得人則興,失人則毀。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意思是說:任何的事業,得到人才就能興旺,失去人才就會失敗。所以要先注意人才的招攬,其次才能談及製度的建立。
“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必用人”。細考曹勝袁敗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袁紹與曹操雖然都是漢末亂世中崛起的政治明星,但袁紹心胸狹窄,剛愎自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而曹操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以寬廣的眼界對事,以寬闊的胸懷對人,“引才引心、留才留根”,方能長久地贏得人心。在長歎之餘,不難發現在導致成敗的諸多偶然因素的背後早就潛伏著某種必然性,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到在那看似偶然的成與敗當中,實際上早有必然性在悄悄地開啟命運之門。
曾國藩說過一句名言:氣量比才幹重要,有才幹者為人所用,有氣量者才能用人。有氣量的人,就像計算機有個大內存硬盤,裝得下各種“文件”,轉換迅速,運用自如,化為我用。這就是大將曹操的氣量與風度,他因而自然而然地站到了政治製高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