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視角的偏頗(1 / 1)

曆史視角的偏頗

專欄

作者:劉波

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漢族人,我們很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曆史,得出結論。筆者作為畫家,曾經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宋代繪畫如此發達,畫家相望不絕如縷,為什麼在北方先後兩個政權遼和金,卻鮮有畫家名世?也鮮有經典流傳?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兩宋重文偃武,設立畫院,甚至皇帝親自參與繪畫創作,從而在中國曆史上創造了一個文化上輝煌燦爛的時代。史學、經學、文學、藝術,幾乎各個方麵都有超越前人也令後人難以望肩的成就。但另外一個原因,恐怕和中國曆史上的“正統”觀念不無關係。

比如我們提到漢代後期的“五胡亂華”,明顯帶有貶義。對於匈奴、氐、羌、鮮卑、羯等族的曆史則較少提及或一筆帶過。其實,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是斷斷少不了這些民族的參與甚至在特定時期的主導的。

匈奴在戰國時期就已興起,一直到漢代,漸漸形成對於漢王朝的有效威脅,那時候匈奴內部產生了像冒頓單於這樣雄才大略的統帥。那同樣是一部偉大的民族崛起的曆史。其中所發生的故事一點都不遜於中原的精彩。草原民族掠奪成性也許是他們的缺點,但心胸寬闊、坦蕩耿直也是其優點。曆史上著名的李陵兵敗投降匈奴的故事,從一個側麵反襯漢朝對待李陵的刻薄,隻有司馬遷不識時務替李陵開脫,卻被施以宮刑。在其《太史公自序》中三致其意,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喟不已。而匈奴中南匈奴一支則不但直接參與中原建設並最終融合於大漢民族。

從世界範圍來看,匈奴的西遷,帶給整個歐洲的影響是全麵、徹底而永久性的。匈奴統帥阿提拉成為歐洲人頂禮膜拜的對象,至今歐洲大陸流傳著這位英雄瑰麗壯美的傳說。今天的匈牙利人幹脆稱自己就是阿提拉的後代。世界各民族的此消彼長,是一個整體,我們很難割裂開來孤立看待其中任何一個文明。

北魏皇族鮮卑對於中國佛教的貢獻無與倫比。沒有整個北魏時期對於北方的統一和大力提倡佛教,這個外來宗教恐難迅速融入中土。鮮卑貴族開明豁達,主張漢化、崇信佛教、開鑿佛窟、廣建梵刹。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到洛陽,一時間佛寺相望,蔚成風氣。雖經三武一宗的滅佛(其滅佛的理由和效果也各各不同),終究沒有影響到佛教的興盛,佛教教義和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高度融合,成為影響中國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眾的共同精神遺產。

鮮卑貴族具有高遠的見識同時又能付諸行動,他們沒有執著自己的文化和習俗,而是用最大的勇氣和魄力來擁抱、融入另外的更加發達的文明,從而在曆史上創造了永遠屬於自己的輝煌。文化本來就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存在,任何民族癡思保持文化上的純粹血統,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在優勝劣汰的曆史塵沙中不過徒留笑柄罷了,這很可以為後世一些瞻前顧後、深拒固守者所瞠目。

清末大學者王國維講到納蘭性德這個滿洲貴族,不吝其溢美之詞,說他:“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習,故能真切如此。”我們從王氏這短短的話中可以感受到那一份隱含著的對於“漢人風習”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