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解讀:古人說:“養其習於意蒙,則作聖之基立於此。”意思是,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為其一生的大業奠定了基礎。沈括的成功就是有力的實證。更難得的是,沈括每遇新知,不停留在知曉的層麵,而是勇求甚解,在實踐中探索和檢驗真知,這都為他獲得輝煌成就做了堅實的鋪墊。

適用話題:求索精神;探索的習慣;實踐檢驗真知……

弘景進園揭秘真知

陶弘景,齊梁間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一天,他讀到《詩經·小宛》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詩經》舊注: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繁殖後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裏,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後代。對此,陶弘景不以為然。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麼回事,陶弘景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舊注的一模一樣。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麼名堂來的,我何不親自到現場看個究竟呢?

於是,陶弘景來到庭院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經過一番細心觀察,他終於發現,那螟蛉幼蟲並非用來變蜾蠃的,而是蜾蠃銜來放在巢裏,等自己產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後代,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於被陶弘景用調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

此後,陶弘景每讀喜愛的醫藥學書籍時,絕不拘於書中的言論,總是親自走到自然中去尋找藥物,並以實際的觀察來印證書中的內容。終於,他編寫成了繼《神農本草經》之後的第一部藥學專書《本草經集注》。

素材解讀: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相信蜾蠃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為了解開疑團,親自進菜園觀察,這種通過調查來解疑的好習慣,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親自探索昆蟲生活習性的好習慣頗為相似。現實生活中,麵對任何事情,擁有懷疑的態度並為之探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學習精神。

適用話題:質疑精神;眼見為實;不能人雲亦雲……

【素材運用點撥】

文題:1.養成良好習慣

2.習慣決定人生

寫作指導:

關於“習慣”的話題作文,我們在行文時應著重闡發“良好習慣,終生受益”的觀點。古人雲:“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素材中展示的祖逖聞雞起舞、沈括上山求索、陶弘景進菜園揭秘真知的故事均可以在作文中引用,進而說明良好習慣與一個人創造自我命運的密切聯係。

除了素材中所舉的古人實例之外,良好習慣的種類還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類,要想將其變成終生受用的行為習慣,必須具備持之以恒的毅力,這裏所說的即養成好習慣的必要條件。而當我們奮力堅守和追求一種良好習慣之後,習慣終有一天會帶給我們回報。恰如王爾德所說:“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

還應注意到,除了好習慣,也有很多讓我們身陷其中的壞習慣。習慣的好壞,往往就可能決定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成敗。英國哲學家艾蒙斯曾經說過:“習慣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壞的主人。”所以,在寫作此類話題的作文時,也可以適當地例舉反麵事例,讓文章產生辯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