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是上帝,並不是說在顧客麵前前唯唯諾諾、對顧客言聽計從。今天客戶對你說:“你給我打五折”,你的答案是什麼?“好”嗎?好的話,三折怎麼樣?再好的話,一折吧?再好的話,送過來給我,要麼幹脆貼錢算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銷售員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隻能對客戶說:“等一下,等我回頭與老板商量商量”。對顧客關心和負責是建立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的,如果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則和業內原則,毫無底線地退讓,這樣不是對顧客的尊重,而是對自己的作踐。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聽父母說起,我很討厭自己的孩子去做銷售,尤甚是做直銷,因為老要求人,賣東西就是求人,求這個,求那個,自己好沒麵子!請問,這樣去銷售,你得到的是滿足顧客後的喜悅嗎?是售出商品後的滿足感嗎?恐怕更多的是不開心。
我們的顧客是上帝,我們的上帝也是與我們同樣的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人。並不是說把顧客當做上帝,就捏個泥人把他們供起來,看見顧客就像見了神仙那樣三拜五叩首。這種尊重背後是更加注重對客戶群的了解和溝通,投其所好、避其所惡。在麵對顧客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研究顧客的心理、把握他們的消費心理,用心來和他們溝通,用溫情來打動他們。在和顧客發生分歧時,要將心比心地為他們思考;在他們猶豫不定拿不下主意的時候要站在他們的立場為他們做一個實惠恰當的選擇。既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和喜好,還要根據自己產品的特色循循善誘,做好引導工作,抓住顧客的心。
當做好了這些,才能既滿足了顧客對商品本身的需求,又能滿足顧客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在消費時既感到買得滿意,又買得有麵子,感到自己真的做了回“上帝”。
成功案例
也許誰也不能想到台灣工業界“龍頭老大”王永慶是怎樣一步一步白手起家做到今天的家財萬貫。不是靠著雄厚的資本、不是靠著一呼百應的背景關係。王永慶的秘訣,是體貼顧客,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視顧客為上帝,上帝才能視你為天使。早年,王永慶在一家小米店做學徒,不久之後借錢開起了自己的小米店。在經營這家毫無優勢可言的小米店時,王永慶從服務入手,為顧客想得十分周到體貼。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裏混雜著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則多了一個心眼,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的雜物揀幹淨,這一額外的服務深受顧客歡迎。王永慶賣米多是送米上門,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算算顧客的米該吃完了,就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取米款。
他給顧客送米時,並非送到就算。他先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陳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曆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顧客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顧客需要,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
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到,把顧客所想當做自己所想,把顧客當做上帝,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顧客從其他米店也可以買到米,但從王永慶的米店裏買米,會感覺自己所買的不僅僅是米,還有超出的價值便是服務。如果去衡量服務標準的話,衡量的標準便是:你是否在與顧客交往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細心地為顧客的方便與顧客的利益著想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在如今技術高度發展、產品趨同的形勢中,一個企業如果想存活並發展,就一定要有超越產品的讓顧客願意為之捧場的理由。隻有樂於把方便給予他人,把利益給予他人,把溫暖給予他人,把服務給予他人,才能贏得顧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