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勇氣
視點
作者:薛法根
瀑布是一道令人欣賞的自然風景,造成這道風景的河床水位“落差”,卻很少被人“看見”。教與學是一個讓人難以分解之謎,無論你怎麼努力,教的預期和學的結果總是存在著或大或小的“落差”。古人有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們所能達到的高度總與當初設定的目標差了一截。久而久之,我們便順其“自然”,教學時常常拔高一點目標,增加一點內容,盤算著:即使有點“落差”,好歹可以多點“收成”。而教與學的落差成因及其背後隱藏的教學危機,常常被我們自己的習以為常所遮蔽。
從司空見慣的自然界的落差現象中發現教與學的問題,擦亮自己的眼睛,正視教與學的落差,是一種教學的勇氣。這正如我們習慣了教學中的正態曲線,認為學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學習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等呈正態分布,因而正常的教學質量也應基本服從正態分布,比如考試成績應該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正態分布曲線,出現不合格的學生是極其正常的教學現象。對此,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考試成績的分布接近正態分布時,說明我們的教育努力是不成功的。”“這種期望是當今教育體製中最浪費、最有破壞性的一麵。它壓製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這種教學的變革勇氣促使布魯姆創造了“掌握學習法”,用實踐證明隻要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與適當的補償教學,每一個孩子都能掌握學習內容,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呈現偏正態分布。
當我們把教學中諸如“正態曲線”“教學落差”之類的現象看成是不可破解的“魔咒”、無力回天的“絕症”時,就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種教學的焦慮與恐懼:教學經驗顯得那樣無能為力;教學思考顯得如此不得其解。教學的自我孤獨與心靈封閉,讓我們看不見自己的潛能,找不到自己的力量。在這樣的時刻,更需要的是正視我們自己的內心,這是一種更大的教學勇氣。
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在破解難題、探尋科學規律的道路上,要憑借理性來解決這些超越已有經驗的問題,要用自己的頭腦把它們想明白,即“用邏輯整理經驗”,便能獲得意外的驚喜。如果我們用心從問題中看到教學的契機和轉化的可能,就有可能創造教學的奇跡。對於教與學的落差,我們不妨從多個視角去審視形成的原因,從多個層麵去思考解決的路徑,以實現落差的教學轉化。
如此,我們便是在用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地嚐試著減緩教與學的落差,盡管邁出的是很小的一步,哪怕是邁錯了的那一小步,也是可能無限接近真理的那一步。因為對於教學落差這樣看似永遠無法消除的沉屙,隻要我們有足夠的教學勇氣,就會造就一片美麗的風景。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落差所在,正是教學的秘密所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