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趙雲一直站在城頭,兩手扶著城牆,盯著在遠處紮營的袁軍好幾個時辰了。大約接近午時,那袁軍從後至前,陸續拔營,逐漸消失在了遠方。至午時三刻,便已經見不到袁軍的一絲蹤影。
“真是神了”趙雲驚歎道,這一幕令趙雲驚喜不已,帶領鄉勇投奔公孫瓚至今,從未打過不用交火便能退卻敵軍的仗。然而仔細一想卻令趙雲有一絲疑慮,這龐子豐究竟是何方神聖。
“敵人退軍啦”這五個字,已經如雷聲一般傳遍了整個濟城的角落。
趙雲急忙趕去昨日相約的那個酒樓,因為濟城被攻打的原因,酒樓早已人去樓空,沒有了日常熱鬧的飯桌,也沒有了店小二的吆喝,隻有樓梯間,傳來了吱嘎、吱嘎的腳步聲。趙雲仰頭望去,迎著他緩步走來的,是一位衣著青衫,頭戴玉冠,麵若桃花的公子。走到趙雲麵前,趙雲才認出,正是昨日宿醉街頭的少年。
趙雲直言不諱,一吐胸中疑問:“先生既來獻策,又何須昨日那般裝瘋賣傻?汙了先生儒雅之風啊。”
龐子豐指著門外來來回回的兵卒說道:“龐某一階草莽,若無非常之法,這來來回回的兵痞們,哪個會鳥我?”
趙雲一時摸不著頭腦:“‘鳥你’,何意啊?”
這一句“哪個會鳥我”讓龐子豐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哈哈,龐某隱居窮鄉毗鄰久久矣,鄉下粗陋之語,子龍莫要見怪。我是說不用非常的做法,又怎麼會有機會見到將軍這樣的人物,又怎麼會有機會獻策呢?”
兩人相視而笑,一同坐下。
趙雲單手提起重約百斤的大酒壇,卻非常斯文地放在了桌上,沒有一聲聲響,微笑道:“昨日先生宿醉街頭,今日不妨與我一醉方休,先生救了濟城百姓,我當敬先生一碗。”
龐子豐感歎道:“子龍將軍,果然是世間少有倜儻豪傑啊,隻盼望子龍未忘卓日之約啊。”
趙雲嗬嗬直笑:“莫非先生獻策,獨為雲而來嗎?”
趙雲也是深諳事理的人,今日一見,便接連詢問了龐子豐兩個問題,意在試探龐子豐獻策的真正目的和身份。
趙雲的聰慧,龐子豐事先是預料到的,一個能在三國時代,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除了劉備評價的“一身是膽”之外,帶兵能力和政治謀略無疑是出類拔萃的。想要招攬這樣的奇才,也許隻有劉備那般“假仁假義”的姿態加上漢室宗親的身份,才能忽悠住趙雲。而龐子豐卻偏偏最恨人“假仁假義”,這就是龐子豐重生至三國一年有餘,卻不願在劉關張結拜時就投奔劉備的原因。
龐子豐斷然不能承認是為了趙雲而來,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他早有準備,也回趙雲一個笑臉說道:“龐某一生研讀兵法,貫通謀略,不為哪個諸侯,也不為哪個人,而是為了天下。龐某心中裝的是一個太平天下,若是仁義之主收服濟城,龐某定然不會出手,像袁譚這等豺狼之輩,我定然不會讓他得逞。此賊日後,必然會是我刀下之鬼。很顯然,龐某獻策意在免一城百姓受塗炭之苦。公孫瓚非仁義之主,吾料定其日後必敗,所以昨天才與趙將軍有竹下之約”
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論,著實令趙雲欽佩不已,但對於公孫瓚的斷言,昨日的趙雲不敢相信,今日目睹了袁譚退軍的趙雲卻有一絲動搖。
當年趙雲率領義從從常山郡出來,在袁紹和公孫瓚之間選擇了公孫瓚,但公孫瓚卻似乎並沒有他預料中的那般仁義,他窮兵黷武,隻注重自己的部隊強大,放任部曲侵擾百姓,趙雲愛民如子,因而並不能收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