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後記:聆聽的沉醉(1 / 2)

端坐中聯重科聆聽中外名家論道,於我是一種沉醉。一醉三載有餘,至今還不願醒來。這正如我走近中聯,不覺已陪她走過了七個寒暑,而這醉人的相聚也似乎剛剛開場。

一個會聚諸多名家的講座在一家企業延續三十八回,而且還將續寫,這不僅在長沙,恐怕在國內也是絕無僅有的。更何況,這講座本身不似易中天品三國那般愉情悅性、扣人心弦,說的多半又不是在市場經濟如何取巧鑽營四兩撥千斤不費勁賺大錢的奇門遁術,有的可能甚至根本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無甚關係,而是純屬思維層麵的精神修煉。在我看來,能夠不以利欲和愉情為標尺取舍而選擇並留下這場哲思型講座的企業,無疑是不同凡響的!

在一些人看來,主要靠比拚業績決定企業存亡去留的競爭環境下,執著求索做人做事之道甚於謀利求財之術頗多鋌而走險之虞。甘冒此險的詹純新無疑是要以“大道”禦“小術”,帶領中聯重科做市場經濟的堂堂君子!這也許正是對中聯重科企業文化核心理念——“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一種詮釋。連續展開的中外名家講座,莫不是詹純新要把企業、企業員工做“博”、做“厚”的重要手段之一7 1以”大道”禦”小術”,“禦”寬了市場;以“博厚”求”悠遠”,“求”來了企業的”悠遠“發展。中聯重科的這種執著苦盡甘來感動了”上帝”——拿鈔票為自己所喜愛的企業投票的客戶們,送她晉升為世界工程機械50強,並成為華籍企業翹楚。以“大道”禦“小術”、以”博厚”至“悠遠”。這或許是中聯重科奉獻給三湘企業,甚至是中國製造業的一份寶貴的文化資產。

不論是朋友,還是對手,都折服且尊敬於中聯重科的”博厚”且“悠遠“。如此求道,頗顯深厚的地域文化之浸淫。

長沙有座對中國曆史影響深遠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盡管與其齊名的中國著名書院還有三座,可像她那樣由朱(熹)張(栻)會講開啟以不同學術觀點相互辯論而形成傳道特色並延續至今的,古今唯此一家。頗有巧合意味的是,古之嶽麓書院講壇與今之中外名家講壇均畔湘江西岸、鄰嶽麓山腳,且以縱跨湘江、俯覽朱張渡江傳播宋明理學於天下之水路的五一大道互為軸,互為鏡像。兩者皆以“啟迪智慧而不是代替思考”為理念,不同在於:一個為求經國致世之道,一個為索富國強企之途:一個已輝映日月、光照九州,一個剛淩空而起、星星點點。古今兩講壇求道者紛至遝來,以至聚”輿馬飲池水立涸”之人氣的盛況,仿佛宣告世界,經世致用傳統一脈相承的湖湘政治家、湖湘企業家,為心中豪情萬丈的理想尋覓一盞照亮漫漫前路的明燈時,倘若邂逅的不是潛心求索的真理以及厚積薄發的真知灼見,又豈容它熊熊燎原於這方昔日群賢薈萃之地?

得湖湘文化真諦而強身健體,中聯重科為三湘企業示範;引中外名家思想彙入湖湘文化,中聯重科為地域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或許可以說,中聯重科舉辦的中外名家係列講座,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博厚”一個企業的本身,它甚至在“博厚”一方”水土”。

源自靈魂深處激蕩湖湘文化,曾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如今又呈現出影響湖南經濟乃至中國產業文明與發展格局的端倪。

捧讀中國工程機械由無形之手寫就的產業成長日誌,中聯重科與中外名家同行這三年留下的榮耀,是這部剛剛落筆的產業史中輝煌與夢想揚帆的點睛之筆。經與中外名家促膝交流、思想碰撞,中聯重科的企業哲學與文化、企業持續改革與改進、競爭力研究與國際化道路等諸多核心架構已逐步完善。接觸中聯員工,其言談、舉止之中,即已可感悟到名家語言、智慧、思想潛移默化後的各種鮮活版本,並彙聚成企業創富、創新、創牌的不竭源泉。中聯重科在聆聽中變”博”變“厚”,其百年老店的”悠遠”之路已經清晰、跨國企業的雄圖已經彰顯。這由聆聽而致的改變,將隨著聆聽與對話的持續,更加深刻地改變中聯重科:經過思想力與行動力雙項修煉的中聯重科,定將一步一步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