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聚財見智商散財見情商(1 / 3)

我們還記得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首批進入經濟領域的某成功人士一聲“窮得隻剩下錢了”的喟歎。已經讓社會感慨唏噓了若幹年。今天,當許多成功者為“大把的鈔票並不是醫治人類苦惱的靈丹妙藥”苦惱的時候。湖南一些先行的企業家。開始了對於精神家園的思考與尋找。2004車2月22日。有幸的是,他們遇到了殊途同歸者——著名哲學家周國平。於是產生了精彩的思想碰撞……

周國平簡介

著名哲學家,1 945年7月生於上海,1 96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1 968年畢業後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1 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是國內著名的尼采哲學研究專家。出版各類著作二十餘種,其中《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人與永恒》、《愛與孤獨》等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

聚財見智商散財見情商

——周國平論當代中國企業家的精神世界

哲學拷問:為什麼當“富翁”

信仰問題實際上就是為什麼活的問題,這也是很難回答的。作為商界人士,要成為一個大富翁,要進入世界多少強等,這可以說是一個目標。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其實都不是最後答案。問題最後可歸結為,你為什麼要當大富翁,進人多少強?

人活著就是為了這些?這就是目的本身嗎?

事實上,人們隻是在努力實現財富欲望或者權力欲望,或者名譽的欲望,使這些欲望得到滿足。但如果把這些作為最高目標,那隻能說你的欲望很強烈。這些想法都停留在欲望的水平上,並沒有為你的生活提出真正的目標。

產品:企業靈魂的顯示器

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經濟從來不是終極價值。一個經濟學家如果僅僅了解經濟學,肯定不是偉大的經濟學家,也不是好的經濟學家。

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洛克、休謨、亞當·斯密、凱恩斯,同時都是大哲學家。

社會科學中的任何重大問題,都不是一個單科能夠解決的。比如說經濟學問題,必然牽扯到對正義、平等、權利等的理解,這就牽扯到價值觀,牽扯到哲學。

企業家自覺不自覺地通過其產品直接向社會展示著他的人生信仰。一個企業家的信仰會影響企業的文化理念,企業的終極目標往往就是企業家人生理想的具體體現,並通過產品傳播給社會。

“仗義”非“信用”

誠信的缺乏表明中國的市場經濟尚不夠成熟,其規則和秩序未能建立健全並得到維護。之所以如此,周國平認為,原因可追溯到文化傳統和國民素質。

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就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是康德所說: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一個人懷有這種做人的尊嚴感,與別人打交道時就會有一種自尊的態度,仿佛如此說: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願意對它負責。這就是誠實和守信用。他有這種自尊,也會這樣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說:我要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並相信你會對它負責。這就是信用。誠信和信用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

周國平認為,在中國傳統道德實踐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現為“仗義”而非信用。兩者貌似相近,實則屬於完全不同的道德譜係。信用是獨立的個人之間的關係,一方麵各人有自己的人格、價值觀、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這些方麵彼此尊重,不強求一致;另一方麵合作做事時都遵守規則。仗義卻相反,一方麵抹殺個性和個人利益,樣樣求同,不能容忍差異;另一方麵共事時不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