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銷售人員,在推銷產品之前,首先應該搞清楚目標客戶,這是銷售工作的前提和準備階段。隻有確定了消費群體和相對具體的目標客戶,才能針對客戶的具體情況製訂有效的營銷計劃。否則,你隻能瞎忙活,難有成效,無法提高銷售業績。
1.手表定律
不僅要有美好的願望,還要有明確的目標
銷售心經
騎白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推銷時不要見人就行動,而要認準目標再行動。如果連方向都搞不清,那麼就算你走得再辛苦,也沒辦法到達終點!
兩家房地產公司分別招聘了一批新銷售員,並且分別對新人進行了培訓。甲公司的培訓強調以結果為導向,即要求銷售人員的每一次銷售都要有明確的目標;乙公司的培訓強調以技能為導向,更注重銷售人員溝通技巧的提升。
一個月以後,兩家公司的新銷售員都投入銷售實踐。甲公司的銷售人員提前通過網絡、公司的客戶檔案、展會等各種途徑搜集客戶信息,篩選目標客戶,確定目標客戶之後又針對具體的客戶類型確定銷售方案。乙公司的銷售人員則都被派到大街上去發傳單,熱心地向每一位路人介紹公司開發的樓盤。
最後的結果是:甲公司的銷售業績是乙公司的兩倍,其銷售人員在推動業績的前提下也獲得了豐厚的報酬;而乙公司非但業績平平,還引來了內部銷售人員的頻頻抱怨。
沒有銷售員不想簽大單,但是怎樣實現這個願望,這才是關鍵。要想簽大單,你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應該要找誰去簽——尋找你的目標客戶。銷售業績的提升,靠的不僅僅是美好的願望,還要有明確的目標。
對於尋找目標客戶,一些人堅信“廣撒網才能多捕魚”。但是,這些人可能沒想過,如果不提前弄清楚自己要捕什麼魚、這些魚有怎樣的習性、魚兒的個頭有多大以及一般分布水域等一係列問題,那你很可能辛辛苦苦捕到的不是魚,而是水草和汙泥,甚至還有可能把漁網弄破。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捕魚之前的目標不明確,所以不能根據具體目標的特點來準備合適的網。
同理,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客戶具有什麼特征,那你縱然把電話打爛,將嘴皮磨破,每天忙得四腳朝天,恐怕也拿不下訂單。於是你抱怨:“為什麼我每天忙得團團轉,業績還是沒有提升呢?”當然我們不能責怪這些銷售人員不夠努力,但我們卻可以十分確定地說:“這些銷售人員在工作中隻用了力,卻沒用心!”為什麼這麼說?心理學中的手表定律可以幫助我們說明問題。
心理學詞典
隻有一隻手表,可以告訴人們準確的時間,而擁有兩隻手表非但不能告訴一個人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判斷,這就是“手表定律”,也稱“矛盾選擇定律”。
對於銷售人員來說,如果不對客戶加以甄別,滿世界地把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客戶去開發,那要想完成訂單豈不如同大海撈針一般難?如果不能對目標客戶進行準確的定位,那銷售人員在搜集信息、準備材料以及設計銷售方案時就沒辦法做到有的放矢,容易在銷售實踐當中無所適從——覺得A種類型的人或許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覺得B種類型的人看上去也有需求,C種類型的人好像更有購買力……最後,他們無法選擇,不知道該針對A類特征的人進行推銷,還是該先給B類特征的人打電話。這種情況則正是手表定律所說的選擇性矛盾。
或許有人說,幾種類型同時下手簽單成功的可能性豈不是更大?如果你真正從事過銷售工作你就會知道,銷售人員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如果不加分析地把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目標客戶,不要說精力有限,就算你一天24小時不眠不休,恐怕真正分攤到目標客戶身上的時間也不足1小時。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到了不該投的人身上,而真正需要你用心對待的潛在客戶卻會被你所忽視,這種尷尬的處境似乎應了下麵這個笑話。
有個人請客吃飯,看看約定的時間過了,還有客人沒來,他心裏著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嘍?”於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幾位客人,一著急便說:“怎麼不該走的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起身離開了。
銷售人員所承受的壓力讓他們很難笑得出來,大家內心不禁產生一連串的疑問:
什麼是目標客戶?
他們是誰?
目標客戶在哪裏?
如何才能找到他們?
這一連串的問題,恰恰是對目標客戶進行準確定位的核心內容。怎樣才能找到我們的目標客戶?那就要看你麵對的潛在客戶是否具有如下特征:
(1)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有特殊的需求。
(2)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較強的購買欲望。隻有消費得起且願意消費的人,才是目標客戶,這兩點缺一不可。
(3)客戶是決策者,對是否購買產品有決定權。否則,即使他有需求,也不能稱其為目標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