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漢初
同垂釣結下不解之緣後,除了鯽、鯉、鰱、鮊等常見的魚種外,一有機會我便同黑魚“親密接觸”,頭腦中同黑魚較量的那根弦總是繃得緊緊的。其緣由主要是三個因素。一是黑魚生長迅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強,不少自然水域都有它的身影;同時又有營養價值高、益補效果好的特點,有一般魚種所不及的可取之處。二是事物的二重性在黑魚身上表現得比較明顯,除了長處外,它生性凶猛殘暴,一尾500克的黑魚一天竟能吃掉250克左右的各種小魚!它的存在是以無數幼小魚類的生命為代價的,應該作為重點捕釣對象。三是釣黑魚成本較低,釣具可繁可簡,餌料無須購買,能做到投入少,收獲大。由於黑魚中鉤後拚命掙紮、頑抗,施釣中更富有刺激性和成就感,有利於磨練人的意誌、膽量和提高技藝。
洛陽市吉利區北端有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和旅遊的小型水庫,水麵500餘畝,水底平坦,平均水深隻有3米多,長年有荷蓮、蒲葦、菱角、金魚藻等水生植物,被釣友們稱為“草湖”。因天然餌料豐富,各種魚類生長繁殖較快,是本人和釣友們常去的釣場,也是黑魚泛濫成災的重點水域之一。我和釣友們同黑魚較量,就是以“草湖”為主要陣地,結合其他釣場的具體情況,運用不同形式和方法開展起來的。
一、見縫插針。驚蟄以後,中原地區氣溫逐漸回升,晴天10℃~16℃時,多數淺水湖庫水溫接近溫水性魚類的起始攝食溫度。“草湖”已有鯽魚和其他耐低溫的魚種活動,藏在洞穴、石縫或雜草中的黑魚也開始捕食。3月中旬,我在淺水岸邊釣鯽魚的同時,用小海竿串鉤將餌鉤甩到離岸稍遠的水草間隙、石堆或殘荷、灌木叢邊緣,見縫插針,不時有0.5~1千克的黑魚中鉤。此時釣黑魚的餌料除了就地取材用小魚裝鉤外,一般都用中號紅蚯蚓;有條件的話,用豬肝、豬肺也不錯。
二、“守株待兔”。黑魚捕食的方式是同它的能量相適應的。由於它的遊速沒有小魚快,一對小眼睛又看不遠,捕食不能像虎豹那樣悄悄地接近獵物再突然衝上去,而是利用身上的斑紋和不同顏色藏在水草中打伏擊,等小魚小動物“送貨上門”,一旦時機成熟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獵物吞噬。釣者根據它的偷獵方式,先在它經常出沒處布下餌鉤“守株待兔”,或一點一點地將餌鉤靠近它的藏身處,引逗其捕食,常常心想事成。
三、投草引魚。有的釣場水深坡陡,或水底有硬石、風化石沙,水草難生;有的岸邊有草,但水位下降後黑魚找不到隱身物,到處遊蕩,很難捕捉到它的身影。我便連根帶葉拔一些長莖青草或“拉拉秧”,綁上一塊石頭拋到離岸不遠的水中,並在草邊撒一些腥香味的誘餌。一邊將釣黑魚的餌鉤設在其中,另一邊還可釣鯽魚和其他較大的魚種。沒有別的魚時,就故意掛著鰷在草邊上下左右引逗,吸引黑魚上鉤。這樣做,筆者多次釣到過黑魚。
四、隨機應變。有一次,我在小浪底水庫桐樹嶺下一水汊釣鯽魚,打窩後不到10分鍾見魚訊,雙鉤異餌(5號丸セ鉤裝蚯蚓和麵餌),連續拎上來7尾鯽魚後浮漂不動了。我尋思是大魚來小魚走或窩裏暫時無魚。等了一會兒,發現水麵有漩渦暗浪,仔細看有一個黑棒槌似的物體在水下一動不動,是一尾千克左右的黑魚。我想提竿換大鉤,又怕黑魚受驚而去,便迅速將另一支備用的竿(8號伊勢尼鉤)裝上鰷魚,悄悄地放入水中。等了一會兒,“棒槌”仍不動。我想它大概在等待獵物,便大膽地將餌鉤上提下落,刹那間,竿體大彎腰,黑魚經不住活餌的刺激,中鉤了!遛了幾個回合,終於將它抄上了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