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危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4)(1 / 3)

日立公司的諸多員工,也都受到了這種頹勢的影響,對工作的熱情逐漸下降,開始呈現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態度。麵對下屬們的自由散漫,日立公司的管理者憂心忡忡,為了扭轉這種不利於企業發展的局勢,他們決定人為地製造一場危機,其具體表現是一項驚人的人事管理決策。

1974年下半年,日立公司決定:全公司所屬工廠2/3的員工共67.5萬人,暫時離廠回家待命,公司發給每個員工原工資的97%一98%作為生活費。這隻是一項人事管理的權宜之計,很顯然,它並不能為公司節省多少經費開支,其真正的目的在於,讓每一個員工都產生一種隨時會被解雇的壓力。

1975年1月,日立公司又將這項頗具威脅性的決策,變向實施到4000多名管理幹部的頭上,即對他們的工資實行了幅度更大的削減。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將所有正式員工的上班時間推遲了20天,使新員工們一進入公司便產生一種緊迫感,進而在強大壓力的督促下發憤工作。

日立公司采取上述一係列管理措施之後,新老員工們都在壓力的逼迫中,逐漸奮發努力地工作,絞盡腦汁為公司的振興出謀劃策。就這樣,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日立公司不但度過了石油危機,而且,還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決算利潤隻有187億日元,比1974年同期減少了1/3;而實施那項管理決策之後,僅僅隻過了半年的時間,公司的決算利潤便翻了一番,達到了300億日元。

【智慧啟迪】

在現實生活中,因壓力而爆發出無限潛力的案例,可以說是枚不勝舉,對於這個不爭的事實,作為管理者的我們應學會運用,即必須懂得用壓力來激發下屬的潛力,在必要的時刻,應適當的將公司“攪拌攪拌”,以讓下屬們“活”起來,唯有如此,才能讓下屬們始終保持積極上進的動力!

製造輿論,樹立下屬的危機感

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斷提醒下屬,然而,我們善意的提醒卻未必能夠達到效果,此時,不妨製造一些輿論來激勵他們盡其所能,進而保持一種高效率的工作,如我們可以說企業可能會倒閉,他們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等。試想,如果公司的一切都在平穩中進行,任何事情都平淡無奇,那麼,下屬很可能會慢慢養成消極懶散的習慣,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積極性與創造性了。

適度加壓,調動下屬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壓力與動力是一對矛盾的組合體,並非所有的壓力最後都能轉化成動力,在壓力變動力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有效的轉化條件,那就是壓力的承受者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若是沒有這個條件的支撐,那麼,壓力就隻能做慣性運動了。聰明的管理者,會在給下屬施壓的同時,會在風險與穩定之間建立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即先鼓勵下屬正麵應對壓力,正確引導他們將壓力變成不斷前進的動力。

末位淘汰法則——以競爭淘汰激發極限能力

【法則釋義】

素有“全球第一CEO”之稱的傑克?韋爾奇,通過多年的管理經驗,提出了末位淘汰法則:通過競爭淘汰來發揮人的極限能力。這條管理界的黃金定律,已成為企業績效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惰性的本能驅使之下,隻要一有機會,下屬們懶惰、消極的苗頭,就會適時地破土而出,僅靠自覺已經無法克服這一劣根性,故此,管理者們學會了以“優勝劣汰”,來製約下屬們的內在惰性。

具體而言,末位淘汰法則是指企業為了滿足競爭的需要,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對員工進行合理的排序,並且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獎優罰劣,對於在排名靠後的員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調職、降職、降薪或辭退的行為,其旨在激發在崗員工的工作潛力,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力。

末位淘汰法則又叫做活力曲線,即以業績為橫軸(由左向右遞減),以企業內達到這種業績的員工的數量為縱軸(由下向上遞增)的曲線圖,管理者可以利用這張正態分布圖,很易區分出業績排在前麵的20%的員工、中間的70%的員工與業績排在後麵的10%的員工,很顯然,排列在最後就會慘遭淘汰。這些人時刻充滿著危機感,唯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極限,才能擺脫被淘汰的厄運。

通常情況下,一套理想的激勵製度,需要以準確的崗位分析、詳盡的工作記錄、合理的績效考核為基礎,工作量顯然比較大,而“末位淘汰製”卻提供了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激勵方式,對於清除惰性細胞有較好的“療效”。也就是說,管理者在用人時,不僅僅要關注正確使用優秀的人才,而且,還要關注企業用人的總趨勢,使有用的人才能夠發揮作用,無用之人能得以淘汰的總態勢。

由此可見,激烈的競爭淘汰,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管理武器!

【經典案例】

傑克?韋爾奇在原通用電氣擔任總裁的期間,曾在公司內部推廣了“活力曲線”的10%淘汰法則,即通用公司每年都會對各事業單位的中層管理者,進行嚴格的評估與分類,從而產生20%的“A”類明星員工和70%的“B”類活力員工,以及10%的“C”類落後員工,考評之後,韋爾奇就會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員工,采用不同的獎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