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涉境
百家讀趣
作者:黃永武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二句話是人人口頭上熟悉的,然而是誰首先說的呢?由於各辭典成語典中,都不曾收錄,無法查出來。於是常常有人問我,我一時也答不上來。
清人龔定曾為大學問家魏源在揚州的園題了一副楹聯稱頌他: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相信由於這副對聯極出名,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成為人人口頭上共信的真理。不過,明人董其昌在《畫旨》中早已用這二句話,來說明繪畫要有“氣韻”,必須讀萬卷書,才能脫去胸中的塵濁;又須行萬裏路,才能內營胸中的丘壑。想求山水畫裏能傳自然的神,除了天賦的慧根,就隻有靠讀書與旅行,才能超升虛靜的心靈,來轉化內在的生命。於是又有人以為這是董其昌發明的二句名言。
近來讀清人阮鏞的《醇雅堂詩略》,有二句詩道:“豈必身行半天下,才得眼光大於鬥?”他在詩後說,因為司馬溫公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後能文章”他才故意與他相反,不相信必須走過半個天下,才能培養出大於鬥的眼光!阮鏞因為家境很窮,所以特別相信“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大力排斥遊曆天下才能增廣眼界、提高眼光的說法。但阮鏞的話,又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原始作者,上推至北宋的司馬光了。
當然,漢代的司馬遷,已證明遠遊搜采對作文極有益;唐代的杜甫,亦證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作文亦有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文藝的精進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覺得“讀書、行路”之外,還有“曆練涉境”也極重要。
讀書是把古人所經曆的人生花露,讓今人來享用智慧的醴漿;行路是把山川自然的曆史壯圖,讓吾人來開闊心胸眼界,而再加上曆練,則能使自己切身涉入人事情境裏去。書是死的,山川也是清淨的,書讀不好,山川遊曆而無心得,也沒有什麼怖苦危害。但是事是活的,人心更是難以捉摸,所以做人與處事的曆練才更難,處理不善就牽涉到利害成敗問題,因此曆練涉境才是有血有肉的真生活,要成為大手筆或大師,缺乏涉境的“真生活”怎麼行?
讀書多了,在說理方麵能通達古訓先哲;學力厚了,在才思方麵能源源不絕;行路廣了,在見聞方麵能增博增大,但還須涉境深,才能切於當前的人情;曆練多,才能常發“見道之言”,所謂“飄零君莫恨,好句在天涯”,飄零的生活,往往是“好句”的由來呢,因此我想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外,再加“涉萬種境”一句,憑這三句話,才是寫好文章、畫好畫,成為一個大藝術家的條件。
(選自《愛廬小品·讀書》/黃永武 著/漓江出版社/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