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新青年》與其所建構的公共領域(1 / 3)

媒介縱橫

作者:熊裕娟 陶許娟

【摘要】本人從大眾傳媒的視角,在公共領域的框架內對《新青年》進行考察,探討集結在《新青年》旗下的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通過這份刊物在當時構建起一個從文學到政治的公共領域,他們又是用何種公眾輿論來充實這個公共領域的。正是這樣的公共領域的構建及其影響,使得《新青年》充分發揮了報刊的社會動員作用,在中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

【關鍵詞】《新青年》 公共領域 社會動員 新文化運動

一、近代中國公共領域的形成

50年前,“公共領域”一詞在德國學者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被概念化了,從此公共領域與傳播媒介的關係受到高度重視。哈貝馬斯所謂的公共領域是指介乎於國家和社會(即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範圍)之間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它凸顯了公民在政治活動中的互動。①在這個領域中,“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它向所有的公眾開放,社會意見和思想觀念得以自由表達和交流,它通過社會輿論對政治權力進行公共監督和批評。②

可以說近代中國公共領域的初始形成, 大致在甲午海戰失敗到戊戌變法這段時間,這一點基本上是研究者的共識。甲午以後,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在野之有識者,知政治之有待改革,而又無權柄可操,則不得不借報紙也發抒其意見。”③他們認為,在民智未開、風氣閉塞的情況下,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這樣寫道:“這時候,潛藏在中國人心底裏的民族思想,便發動起來。一班讀書人,向來莫談國事的,也要與聞時事。”

包天笑所說的“一班讀書人”中為首的就是康有為、梁啟超了,於是有了公車上書、有了強學會、有了《強學報》,然後有了開啟了一個時代的《時務報》。《時務報》開啟的時代不隻是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和中國新聞事業的新篇章,從社會的角度,它也意味著“一個規模雖然偏小, 但已經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領域”的正式形成。此後,報刊、學堂、學會, 層出不窮, 形成了公共交往和公眾輿論的基本空間。④辦報高潮與政治運動相生相伴,致力於公共領域建構的新型士大夫,直接以政治作為中介聚集起來。他們以政論報刊為主要依托,聚焦民族國家的建構和傳統製度的改革。猶如近代中國政治家辦報的傳統,中國的公共領域, 從一開始也表現出明顯的政治

性質。

二、《新青年》及其對公共領域的構建

許紀霖指出,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中國, 報紙、學會和學校是公共領域的基本元素, 並且三者常常形成某種“三位一體”的緊密結構: 報紙背後有學會, 學會背後有學校。而到了民國之後,在公共領域繼續扮演公共角色的,則主要是報紙和雜誌。⑤這一時期,北洋政府四分五裂,無法控製全局, 各派都需要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 各種民辦報刊、同人刊物得以在此時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較顯著的有《申報》、《新聞報》、《新青年》雜誌等。

(一)《新青年》及其作者隊伍

“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在得到上海群益書社的資助下,陳獨秀於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時改名為《新青年》,自此成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在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倫理等廣闊領域向封建意識形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