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 石登
【摘要】轉型時期的中國以不同於以往的開放姿態吸收外域思想精華,逐步完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係,使之更加具有兼容性。具有批判精神和監督功能的現代公共領域恰恰契合了政府的執政需要。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學界公共領域問題研究現狀的粗略描述,引發出對公共領域理論植入與實踐上的技術支撐兩個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以期沿此路徑持續學術追問。
【關鍵詞】公共領域 社會民主 虛擬現實技術 互聯網
一、公共領域概念與國內學界對公共領域的本土化解讀
1、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探討
“公共領域”一詞並非哈貝馬斯所創,在他之前,德語世界的學者熊彼特從經濟學視角研究過這一主題,英語世界的德裔猶太女學者阿倫特(Aerndt,1958)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過相關問題。①而哈貝馬斯則從更為宏觀的視野洞察了公共領域的誕生發展過程,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尋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哈貝馬斯說:“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製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②
哈貝馬斯繼續前行,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概念之後,90年代初他又對“公共領域”作了進一步的規範和解釋,早期的公共領域逐漸沿著社會的維度延伸,並且在話題方麵也越來越無所不包:聚焦點由藝術和文藝轉到了政治。③這樣,公共領域的生命線便被清晰地梳理出來,獲得了一種結構性意義,使得學界對於政治民主進程的探討不斷具體化。
2004年,哈貝馬斯在《公共空間與政治公共領域——我的兩個思想主題的生活曆史根源》一文中向人們介紹了自己理論體係形成發展的實際生活來源。他強調:隻要把握住政治公共領域的脈搏,我們就可以診斷出民主政體的實際狀況。④
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公共領域可以用來監測民主政體的實際狀況。那麼,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自然也將從中獲益。
2、國內學界對公共領域的本土化解讀
在《關於公共領域問題的答問》中,哈貝馬斯說:中國現在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個人的自主性正在增強。那麼,“公共領域”(市民社會)是可用於分析和批判中國社會的概念,還是也可作為社會實踐的目標模式?⑤
哈貝馬斯坦言:任何一種以更廣泛、更知情和更主動的參與(我們在西方仍在為之努力的目標)為目標的改革,均依賴於某種健全的公共交往,它可以發揮某種敏感過濾器的功能,用於體察和解釋“人們的需要”。⑥
而今,中國社會發展處在關鍵的轉型期,正需要發展理念的不斷與時俱進,博采眾長,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行豐富和完善。因此,學界對公共領域的爭鳴解讀有著非同一般的現實意義。
當前學界對公共領域的解讀各自有著不同的切入點和關注點。
羅貴榕在《公共領域的構成及其在中國的發生與發展》一文中對公共領域產生的土壤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公共領域的產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相應條件:(1)公共領域的參與者應是公眾。“公眾”更準確地應表達為“理性公眾”。(2)公共領域應具備充分的交往空間。隻有建立起相應龐大而靈敏的交往空間,才能滿足現代政治生活中的交往需求。(3)公共領域應具有相對獨立性。⑦在該文中,他進一步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公共領域已悄然發生並發育著,但尚未定型;它將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處於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⑧
與此同時,有人從推進社會進步的角度探討了公共領域的社會批判功能,認為公共領域既是17—18世紀歐洲曆史發展中的曆史實在,更是一種理想模式,是哈貝馬斯用於進行社會批判的工具。⑨然而對於這種工具的功能發揮,有人表示了擔憂:隨著公共領域發生結構和功能的現代轉型,其批判的公共性逐漸被操縱的公共性所排擠,在這樣情況下需要在公共領域的理想模式和現代格局之間進行雙向調整,以化解其內部的緊張關係。⑩
在這種情況之下,重建公共領域被一部分人提上了議程。在《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述評》一文中,焦文峰認為恢複批判精神乃是重建公共領域的惟一出路。⑾
隨著民主進程的不斷深化推進,來自於民間的聲音急迫地需要一個平台借以表達呼聲,並且這個平台要求政府不是看客,而是互動的參與者與建設者。
正如史雲貴所言:以公民社會為底蘊和後盾,現代公共領域的培育和提升無疑會進一步彰顯執政黨和政府決策、管理的公共性、人民性、民主性、科學性,鞏固和提升執政黨與政府的合法性,從而在穩定、和諧的發展中進一步加快我國政治現代化的步伐。⑿
另有兩股力量集中在對技術化因素的關注上,形成了針鋒相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