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龔月超
【摘要】在社會上人盡皆知的“藥家鑫案”的二審判決已定,此事也算是落下了帷幕。“藥家鑫案”從被曝光到一審再到二審,一直都處在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在強大的社會輿論背後,恥感文化在無形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藥家鑫案” 恥感文化 社會輿論
2011年5月20日,藥家鑫一案在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了二審。二審裁定:駁回藥家鑫的上訴,維持陝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藥家鑫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判決,本裁定為終審裁定。在社會上成為輿論焦點的“藥家鑫案”算是落下了帷幕。一起刑事案件,怎麼會在全社會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動?在強大的社會輿論背後,恥感文化在無形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一、恥感文化的淵源及傳承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恥感文化的國家。日本學者森三樹三郎認為:中國的“恥感”文化傾向更強一些,是恥文化的發源地。①中國的恥感文化有深厚的曆史淵源。“恥”字在古漢語中寫作“恥”,《說文解字》中對其解釋為:“辱也。從耳,心聲。”②《詩經》中曾寫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③在《論語》中則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④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孟子集注》中寫道:“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於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故所係甚大。”⑤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為在對《孟子》進行注解的時候也指出:“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⑥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恥感文化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受到學者、思想家們很大的鼓勵與尊崇,甚至一度成為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基本道德規範。經過數千年的文化傳承,恥感文化流傳至今,逐漸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發展到現在,從通俗意義上來講,“恥感是人們自覺地求榮免辱的道德情感和價值意識, 是因經曆和體驗到了人性和基本價值被褻瀆而在我們人格深處產生的一種自我譴責和自我貶低意識。”⑦恥感文化與社會輿論又有何內在聯係呢?
二、恥感文化與社會輿論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輿論,就是針對特定的現實客體,一定範圍內的“多數人”基於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過言語、非言語形式公開表達的態度、意見、要求、情緒,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進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強烈實踐意向的表層集合意識,是“多數人”整體知覺和共同意誌的外化。⑧
在特定的事件、環境下,恥感文化和社會輿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係,彼此互相作用、相互推動,在不斷的交融、循環中將社會輿論的力量推到更強的地步,反過來也加深了社會的恥感文化。
1、恥感文化推動社會輿論
恥感是一種道德情感和價值意識,產生並存在於人格深處。人們內心對於犯罪行為的羞恥、愧疚,使得人們不自覺或刻意地遠離、譴責犯罪行為。正是由於恥感文化的存在,使得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對犯罪者有反感、譴責的心理和行為。一旦發生犯罪行為時,人們普遍存在的抵觸、排斥情緒經過蔓延、傳播,會感染很多人。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導火索,這種情緒就會適時地爆發出來,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從而迅速形成社會輿論,並以幾何倍數呈現不斷擴大的勢態。人們的恥感心理在輿論下不斷加強,對犯罪行為的抵觸心理逐漸加大。這樣,在逐漸增多的恥感心理下,社會輿論也就會不斷地增強。瞿同祖先生曾經說過:“我們不難想像存在於一團體較小而接觸更為密切的社會中,輿論製裁有更大的可能性。”⑨尤其是當犯罪行為打破社會的道德底線的時候,人們的恥感心理就會越強,所引起的社會輿論也就越大。“道德底線雖然隻是一種基礎性的東西,卻具有一種邏輯的優先性;蓋一棟房子,你必須先從基礎開始。並且這一基礎應當是可以為有各種合理生活計劃的人普遍共享的。”⑩道德底線靠人們的最低限度的恥感來維係。在人們所普遍認可、遵從的道德底線受到挑戰的情況下,人們對於犯罪行為就變得不能接受、非常反感,不遺餘力地進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