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學生成為思想教育的信息傳播主體。網絡的出現,使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內涵與外延大為拓展。一方麵,思政工作者及其對象地位趨於平等,可避免傳統思政工作者“居高臨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教育者可以以普通網友身份平等地參與討論有關問題,容易取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其他網友的信任,可在潛移默化中對網友加以利導,宣傳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大為增強。另一方麵,由於網絡用戶相對隱蔽,其見解、思想、觀點往往能夠真實地表達出來,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善於從BBS、討論區等區域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思想,並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成效往往事半功倍。此外,由於互聯網具有強大的分類、儲存和搜索功能,開展專題宣傳思想工作十分便利。2010年9月正式建成並開通的中山大學5D空間網站是廣東首個由學生完全自主參與的網站,它由資訊、互動、展示、創業和個人五大空間板塊構成,強調師生參與、師生互動,體現教育性、服務性、實踐性、互動性、娛樂性、時代性及多樣性的統一,5D暗含“我的”諧音,深受師喜愛。④這種力求貼近校園、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校園信息傳播方式,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
三、校園網負載著高等院校的美育功能
校園網既具備一般網絡“真實中的虛擬”和“虛擬中的真實”的特點,但它更強調“真實性”。這種“真實性”有助於瀏覽校園網的青年學生明辨是非,接受美的教育。高校校園網圍繞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引領發展的核心辦學理念,重點展示實踐這些核心辦學理念中湧現的先進模範人物,傳遞大學主導價值觀,使學生持續不斷地受到開拓、進取、創新、奉獻的高尚品質的熏陶,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麵發展。
網絡化學習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許多青年學生將網絡作為自己精神的寄托,他們容易在網絡世界裏獲得心理滿足和向網友訴說自己的不幸,還可以通過微博客或遊戲宣泄現實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如何在信息量大、良莠並存、真偽難辨的網絡世界裏構建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已成為高校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就需要用美的心理、美的理念、美的行動加以引導?那麼,何為“美”呢?簡單地說,“簡單是美”、“和諧是美”、“自然是美”。校園網的美育功能,就是要讓大學生在校園網展示的教學科研、師生風貌和先進模範人物的點滴事件中悟出“美”的意味和“美”的真諦。愛因斯坦曾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大學教育應當是一種探索,教育青年人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生活方式。”校園網絡的美育之功顯然非傳統課堂上的空洞說教所能比擬,因為它已內化為大學生“網民”的內心世界。總之,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日常活動”,能否在高校校園網絡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不僅影響著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成材,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製約著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①劉曉樂,《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青年記者》,2009(2):9
②張雲霞、王少雲,《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輿情研究初探》,《傳媒》,2010(4):75-76
③王驥東,《Web2.0下的高校新聞網站建設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4):129
④李漢榮、王麗霞,《網絡時代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實踐與探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2):49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編:周蕾